中文的世界浩瀚無邊,而識字,是通往這個世界的第一道門。若跨不過這道門,孩子眼中看到的,不是故事,不是想像,而是一片模糊的符號叢林。讀不通,記不住,學得慢、忘得快,久而久之,興趣盡失,自信潰散,中文學習成了苦差事。
識字,量要大,速度要快,才能早日進入閱讀。
一、慢,會毀掉孩子的閱讀興趣
有些家長一心想讓孩子穩紮穩打,日抄十字、月學三十。可惜等孩子日復一日的苦學,認完300個字,卻仍然看不了什麼故事書,而班上的同學已經能朗朗上口地念英文《小豬唏哩呼嚕》了。識字若拖拖拉拉,不僅孩子沒法享受閱讀的快樂,還會逐漸失去對中文的熱情。更糟的是,明明學過的字,一段時間不用又忘了,孩子自覺「我學不會」。家長越焦慮,孩子越抗拒——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旦開始,實在很難扭轉。
二、為什麼要「快」?因為有趣的閱讀在等著他
孩子學中文,動力本就不足;身處英文世界,又缺乏中文環境。當識字達到一定量級,他才能讀故事、看漫畫,打開中文的魔法之門,進入充滿想像與冒險的閱讀天地。試想一下,一個能讀懂《我有友情要出租》的孩子,會不會愛上中文?一個能自己翻看《屁屁偵探》、《神奇校車》的孩子,還會害怕學中文嗎?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夠快、夠多的識字之上。只有識字量過了「臨界點」,閱讀才可能自然發生,興趣才可能真正點燃。
三、識字和閱讀不是兩回事,而是一體兩面
很多人誤以為:「孩子得先會1000個字,才能開始閱讀。」錯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在閱讀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讓孩子從有趣的繪本、淺顯的故事入手,在一篇篇文章中重複遇見那些「剛學過的字」。故事越精彩,孩子讀得越投入,字就記得越牢。這就是識字的黃金法則:在樂趣中反覆,在反覆中牢記。
四、孩子需要的是成就感,而不是壓力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讀完一本中文書時,那種自豪與雀躍,那份成就感,是他繼續前進的最大動力。因此,我們教識字,真正目的是幫他打開文字的窄門,進入故事的城堡。讓他在一個個故事中奔跑,在字裡行間自由呼吸。
結語:語文的第一扇窗,從閱讀開始
中文的起點,是識字;中文的樂趣,是閱讀。唯有快速、大量地識字,孩子才能早日踏入閱讀的殿堂,擁抱中文的廣闊世界。別讓孩子在字卡堆裡徘徊太久,提早飛越那道語文的牆,去遇見那本專屬他的、精彩的、會發光的書。從此,學中文,不再是苦工,而是一場又一場的文字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