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9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睽違五年,「藝程新世代粵劇交流才藝表演」於8月17日(週日)在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盛大舉行。這是疫情後首度復辦的粵劇交流活動,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觀眾逾500人到場欣賞,現場座無虛席。
藝程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林智永表示,自2024年起,協會正式交棒給當年的「兒童」粵劇學員們,新生代接續衣缽,發揚粵劇的魅力。他說:「我們希望透過粵劇藝術珍惜並尊重自身的文化根源,懷著傳承使命和推廣熱誠;我們不僅是表演者,更希望將粵劇影響力拓展到美國主流社會。」

UCLA英語系首位亞裔終身教授、粵劇課程創辦人張敬珏(King-Kok Cheung),與高中生馬晶晶(Shenandoah Márkos)同台演出《紫釵記》,成為亮點之一。張敬珏長年致力於粵語與粵劇推廣,2024年更於UCLA首度開設「樂而時習之」課程,將傳統戲曲引入學術殿堂。
16歲的馬晶晶是匈牙利與美國混血兒,自幼在香港長大,五歲起便登台演出。馬晶晶三歲時首次看粵劇就被深深吸引,連續四個小時的演出竟都不吵不鬧,也沒睡著,她也因此開啟了學習兒童粵劇之路。12歲移居美國後,馬晶晶仍持續學習粵劇,她希望能繼續推廣粵劇,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
另一位高中生畢紫儀(Chloe Bi)從七歲開始學粵劇。她回憶說:「我看到演員在台上穿得很漂亮、唱得很厲害,就很嚮往那種登台的感覺。」雖然當時她也不太會講廣東話,學唱腔很辛苦,靠「英文拼音」記下複雜的粵語發音。

為了此次演唱《帝女花》中〈香夭〉的折子戲,畢紫儀花了兩、三個月準備,「雖然有些高音很難,但能站上舞台演出,讓我覺得很值得。」畢紫儀的父親也很支持女兒學習粵劇,更高興孩子能透過學習傳統戲曲,認識歷史和使用父輩們的語言。
現就讀史丹佛大學的余采嵐(Carissa Yu)則分享,她自六歲起演出粵劇,最喜歡的角色是《趙氏孤兒》中的程嬰,透過演出更深刻體會文化根源,也邀請同學朋友觀賞,「希望更多不同族裔的人能理解粵劇的魅力」。

此次活動除了舞台演出,還設有「粵劇戲曲知多少」互動單元,帶領觀眾體驗粵劇基本功,拉近傳統藝術與大眾的距離。
加州眾議員方樹強(Mike Fong),蒙特利公園市長吳紹榮(Vinh Ngo)、聖蓋博市長丹尼絲‧曼查卡(Denise Menchaca)、柔斯密市議員勞朱嘉儀(Polly Low)以及洛僑中心主任鍾佩珍皆到場欣賞。

羅省婦女新運會會長袁璐也認為這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是跨世代與族裔的交流。「很高興看到不只是長輩,還有許多年輕人甚至外國朋友一起投入。」她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粵劇,延續這份珍貴的藝術傳統。
藝程文化交流協會自2011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兒童粵劇教育與舞台製作,曾多次舉辦港美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