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艾米曾是一名健康活潑的女孩,喜歡與朋友聊天、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但她突然間變得沉默寡言,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手機成了她唯一的出口。父母一開始以為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直到某天看到她寫下「活著好累」的字句,才驚覺女兒正陷入嚴重的抑鬱。艾米的故事並非孤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鬱,已成為威脅新世代健康的「隱形流行病」。
「真正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加上身體健康。」美國心理健康協會認證講師宋怡幀在新唐人電視台《健康1+1》節目中表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會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影響人們清晰思考、做出健康決策的能力,以及影響身體抵抗慢性疾病的能力。」她提醒家長和孩子,如有需要,應及早尋求醫生及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才有利於獲得幸福感和更高品質的生活。
孩子心理困擾的警訊
宋怡幀表示,「心理健康問題不像身體問題那樣容易被看見」,因此定期主動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就特別重要。她提醒家長及老師們千萬不要忽略孩子在以下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困擾的警訊。
情緒變化:易怒,情緒低落,退縮,不願與人交流。
思維、認知方式改變:出現消極想法,自我否定,對事物失去興趣。
外表變化:突然不再注意個人衛生,過去很在意自己的外表卻變得不愛打扮。
生活作息改變:睡眠困難或過度睡眠,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學業方面改變: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滑或不願意上學。
宋怡幀表示,以上這些變化,可以是去年和今年做比較,也可能是六個月之前和六個月之後做比較。如果家長注意到這些變化,就要及時跟孩子溝通。
需要馬上求助的信號
宋怡幀提醒大家,以下5項青少年抑鬱症狀,需要特別高度警覺,只要孩子出現一項,就應立即尋求專業幫助。
1. 感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
2. 覺得事情永遠不會變好。
3. 談論死亡或表達關於死亡的言論。
4. 寫作、畫畫或聆聽與絕望、槍枝、死亡相關的音樂。
5. 威脅要自殺,即使是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
家長溝通有方法
宋怡幀建議家長採取以下這些溝通技巧,辨別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
每日安排時間與孩子交談。與孩子進行開放且真誠的對話,多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青春期是關鍵時期,家長應多花時間陪伴。宋怡幀說,「談話、談心,讓孩子能有機會敞開心扉,告訴你他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比如他的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如何看待周圍的同學的行為、價值觀等。」
做到不評判的傾聽,才能夠聽到孩子真實的心聲。宋怡幀說,「不要急著發問,慢慢聽,安靜地坐在旁邊,認真地聽他們說自己的感受,這樣非常有效。」
父母需要學會承認與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批評。不要拿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比較,比如切忌說,「你生活很好啊,我小的時候都沒有穿這麼多好衣服啊,我都沒有這麼多先進的玩具啊,對嗎?可是你什麼都有,你生活這麼好,你還有什麼不高興的?」
父母也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特別要注意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使用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來進行溝通。
面對孩子的焦慮和社交媒體帶來的壓力,宋怡幀建議家長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孤單,許多青少年也有焦慮情緒,這是正常的。
父母作為孩子的好朋友和引路人,可以幫助他們循序漸進面對焦慮情境。如果孩子害怕交朋友或融入群體,家長可以在家裡協助他們練習角色扮演,一點一點地幫助他們慢慢接觸社交群體,逐漸提升自信。
當孩子有情感困惑或情緒干擾時,不應讓他們保持沉默或不說出去,因為這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必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護士、心理專家、學校督導、輔導員等專業人士的幫助。
社交媒體影響青少年
紐約市衛生局2024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頻率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或症狀的比率呈正比。在每天使用社媒的青少年中,90%報告有普遍焦慮,56%報告至少有部分抑鬱症狀。
另有研究表明,2012年後,青少年中憂鬱、自殘、自殺和不快樂現象突然增加。數位媒體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增加可能會通過多種機制影響心理健康,包括取代和中斷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干擾睡眠、網絡霸凌以及提供有關自殘的線上資訊。
幫孩子建立健康線上體驗
針對社交媒體的影響,宋怡幀建議家長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線上體驗。
評估使用時間:觀察孩子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是否影響了健康的線下活動,例如鍛煉、見朋友、閱讀、睡眠。家長可以為孩子設定健康的電子設備使用限制。
了解閱覽內容:家長應了解孩子使用的設備和接觸的內容,判斷這些內容是否對孩子有意義或有積極的收穫。鼓勵孩子以更健康的方式參與線上活動,例如尋找食譜、為家庭出遊做功課、與親戚視訊聊天。
父母以身作則:家長需要反思自己對社交媒體或電子產品的使用習慣能否成為孩子更好的榜樣。@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