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平:羅斯福/杜魯門政府與蔣介石政府的關係

(編者注:台美評論,本欄位所有文章皆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意見。本專欄尊重言論自由,歡迎所有關心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的投稿。)

美國民主黨羅斯福/杜魯門政府,與中華民國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關係,從二戰期間就經過了很多複雜的變化。雖然在抗戰中期,1941年後是盟友,可是隨著時間推進,美國的駐華將軍史迪威對蔣介石和國府的厭惡,也影響了美國政府對於中華民國的看法。尤其在二戰結束後,這種不滿國民政府的情緒非常高。

當年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於中共也不了解,造成很多誤判。到了1949年國共內戰快結束,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之後,美國杜魯門政府関於美中関係的國防白皮書,就正式和蔣介石國民政府劃清界線。這等於就是拋棄中華民國。

其實1949年10月25日到27日,中共的三野攻打金門的古寧頭戰役,這也是保衞台灣的前哨戰,也是台灣最危險的一時刻。因為當時國軍在沒有美國的支持下戰勝中共。我們把這段歷史算為國共內戰最後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27號,金門古寧頭戰役獲勝的消息被確認後,蔣介石流淚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蔣介石對於此戰,給予高度的評價:「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台灣。」

英國為了維護在中國貿易的利益和香港殖民地的地位,從1950年1月6日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毛澤東也想向英國的工黨政府購買英國退休二戰的軍艦,包括驅逐艦與運輸船和巡洋艦,準備用來渡海作戰,解放台灣使用。結果韓戰突然爆發,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也無法和中共做成這筆除役軍艦的交易。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重新調整對於中華民國的政策,重新開始支援保護台灣。這是出於對美國本身的政治利益,也是國際地緣政治的大戰略,並非對於蔣介石政府的喜歡或是信任。

台灣的台海危機,是根據美國支持台灣的中華民國開始算起的,只有三次。第一次是1954年到1955年的九三炮戰和一江山島戰役及大陳島撤退。第二次是1958年8月23號到1959年的1月7號的金門八二三炮戰。第三次就是1955年到1996年的台海導彈危機。

當年如果金門古寧頭戰役,國軍金門失守,共軍可能就會集中兵力進攻澎湖。澎湖群島是難守易攻,從澎湖船艦進台灣本島只有45公里。如果共軍當時登陸台灣本島,那麼台灣就非常危險了。

發佈:2025-09-19 09:41 | 修改:2025-09-19 09:41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