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平:拙作《一九四九年驚滔駭浪的新臺幣》前言

(編者注:台美評論,本欄位所有文章皆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意見。本專欄尊重言論自由,歡迎所有關心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的投稿。)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一時間,原本只是東南一隅的臺灣省,一躍而為當時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術中心,並全權代表「中國」,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與美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繼續保持正式的外交關係。

如果說荷蘭人於四百年前的一六二四年,讓「臺灣島浮現於世界史扉頁」,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環;那麼七十五年前的一九四九年,就是讓臺灣升級,以「自由中國」的身分,堂堂走入世界政治舞台的起點。

當年政府來臺,以「危如累卵、千鈞一髮」形容,也絕不為過。若無以大陸運來的黃金為儲備,於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發行「新臺幣」,成功阻止了悪性通膨,支援國軍「保臺」龐大軍需及多項內政重大改革,穩住了「遷臺」陣腳;已被美國宣佈放棄的寶島臺灣,或早已「赤化」。

任何政府、政治人物,均有功有過、非完美無缺;但不應以今天的所謂正義標準,來定義並批鬥過去的許多時代產物為不正義,有目地的審判甚至清算當年,並以正義化身掩護,以美麗口號惑眾。

一九四九年的「遷臺」,在美國表明「不介入臺灣海峽爭端」下,從「救臺、保臺」的結果上著眼,實功不唐捐;但長期來因「政治風向轉變」、「選舉文化操作」、「本土意識抬頭」,而人云亦云,被高度污名化。讓年輕人直覺當時從大陸來臺的政府、政黨、軍民等,就是「白色恐怖」、「高壓貪腐政權」的代號,無一是處!

本文深度探索「新臺幣」成功發行的歷史,以史實「不沉默」地表達,今日臺灣主流社會為推動「本土意識」,助長並灌輸對一九四九年「遷臺」的幾乎所有人、事、物,「俾視」、「仇視」的物錯誤概念;事實上,「新臺幣」的成功發行,從宏觀的角度看來,對臺灣能有今天,無疑具丘山之功,正是駁斥汚名化,撥亂反正的最佳範例。◇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