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訊】背景說明
這篇文章是1990年9月7日~9日紀念《自由中國》半月刊創始人雷震被捕及該刊停刊三十周年舉辦的「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是夏道平生先託付且由其整理資料寫成的,記敘那一段台灣自由經濟的萌芽期之理念、主張。
一、時代背景
《自由中國》半月刊創刊於1949年11月20日,到1960年9月停刊為止,共計十一年的壽命。大體而言,這短短的十一年生存期間,又可粗分為1949年11月到1950年韓戰爆發,1952年到1958年,以及1959年到1960年等三期。
國民政府早期因為被迫遷台,中共隨時有侵台可能,而美國也不加聞問,台灣的情勢可說岌岌可危,在此種有如棄兒的心態下,《自由中國》走的是支持政府政策的路線,對「反共抗俄」的宣揚也盡了一點力。這段時期的國民政府,面對深沉的危機,也表現出真心改革的態度。因此,《自由中國》和政府之關係,在這兩年是利害與共的,而且亦曾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
當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戍守台灣海峽,台灣的安全逐漸不成問題時,政府的態度開始後轉,也可以說是故態復萌,而《自由中國》的同仁也不再認同政府當局的作為,因而由支持轉為批判。這段較長的七年,《自由中國》著重的是「內政改革」,亦即以政治、法律方面的事務為重,尤其特別偏重「憲政」改革。
直到一九五八年,舉行地方選舉,國民黨的作弊行為引起《自由中國》同仁的憤慨,乃再逐漸的由批判角色轉為反對地位。除了提倡成立反對黨外,發行人雷震還積極參與實際社會運動,此時的《自由中國》幾乎可視為反對黨刊物。而且,也就因為雷震的積極籌劃成立新黨,終於觸怒當局,牽連《自由中國》遭到停刊的命運。
二、《自由中國》的經濟思想
在這粗分三個時期的《自由中國》時代,雖然該刊物屬於政論性的,但也在經濟事務的評論上扮演了某種角色,而經濟方面的評論是否也可明顯的分為三個階段呢?我們可以就《自由中國》曾刊載過的經濟性文章來觀察,為了清楚的得到答案,我們就文章的代表性程度依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分成三類,一為社論,二為社內同仁以本名發表的經濟評論和譯述,三為社外撰稿人的作品,表一、表二和表三就是這三類文章的簡表。
表一 《自由中國》關於經濟問題的社論(就發表的時間排列)
年/月/日 | 卷/期 | 題 目 | 提 要 |
1950/4/1 | Ⅱ-7 | 民主自由與經濟制度─經濟社會化應該犧牲政治民主麼? | 文中首先指出資本主義因為放任之故,以致競爭形成獨佔,貧富懸殊,以及有週期性的經濟恐慌。因而政府不應干涉經濟之主張,在今日則是絕無僅有。今日的問題是應如何干涉。干涉經濟只希望政府做到監督指導,不必談什麼全盤計畫。公營事業雖不必完全取消,但其管理人員與技街人員應退出黨派。全文未提到「經濟社會化」這一概念,副題實不必要。 |
1951/6/1 | Ⅳ-11 | 政府不可誘民入罪 | 揭發金融管制的執行機關所犯的一件嚴重罪行,而加以申斥。但未深論金融管制的本身。 |
1951/6/16 | Ⅳ-12 | 再論經濟管制措施 | 因為上期「政府不可誘民入罪」的社論觸怒了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引起高層次的重大壓力而寫出的勉含歉意的辯解文字。 |
1952/7/1 | Ⅶ-1 | 關於私人投資問題 | 從中美兩國政府保證美國私人來台投資的換文說起。比一事件代表我政府開始注意到私人投資之重要性,而放棄過去發展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的教條。文中有兩句警語:「私人企業在經濟意義上說,是效率的保證;在政治意義上說,又是自由的保障。」 |
1952/8/16 | Ⅶ-4 | 評扶植自耕農方案 | 扶植自耕農已有了三七五減租與公地放領為之鋪路,現在擬訂中的方案,雖考慮力求周到,但就整體講,想到眼前的較多,想到將來的較少,想到分配問題的較多,想到生產問題的較少。……基於種種理由,提出三點建議:1.如果是使用舊式技術的農戶,則僱傭關係可加限制,但不成為勞動主體的臨時性僱工應任其存在,以便每一生產單位可以更方便的調節其人力。2.如果是新式經營(指機械化經營)則僱工不加限制。……並且經營的土地也要儘量予以買賣的方便。因為我們反對的是封建式的土地集中。而非現代化的土地集中。3.對僱農以勞工保險一類的辦法保障其生活,不一定要把他變為自耕農。 |
1952/12/1 | Ⅶ-11 | 管理國營事業的前提條件─
從電力加價想起 |
指陳國營事業主管機關(如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等)的管理權不能自律(向其附屬的國營事業「揩油」的事例太多)以致管理的權力一層一層地失效。建議:第一步來個洗手運動,洗淨揩油的污手。第二步公開伸出乾淨的手向國庫要所必要的錢,以建立管理權的威信。 |
1953/3/16 | Ⅷ-6 | 當前管制經濟的措施亟待改進 | 分析當時經濟困局的原因,在於管制之不當。所謂不當是特指官定匯率離譜及原料進口由公營機關獨佔,售給廠商之價格過高,同時對該種原料的產品又用關稅保護,不讓外貨進口,以致引起國內一般物價上漲,外匯求過於供.能申請到手者大發財,一般人民則生活日窘。但此文仍肯定經濟管制之必要,認為當時仍為戰時.經濟管制只求其改進而已。 |
1953/5/16 | Ⅷ-10 | 論米價 | 當時米價暴漲,論者舉出種種原因,本文一一分析後,歸結於向供求關係中尋求其主要原因。最後指出幾年來米糧限價政策之不當。更進而講到一般管制經濟之所以難於收效,其原因往往在於:(1)統計之不易正確;(2)執行人員之效率與操守之難以保證。 |
1953/8/1 | Ⅸ-3 | 公用事業的價格問題 | 公用事業定價的原則,是既不宜虧本,也不應賺錢,而是以成本為定價標準。關於這裡所說的成本,必須辨明兩點:(1)成本是指生產成本或再生成本(如果物價水準不變,則二者無別),而不應該是擴大再生產成本,也即不應該包括新的投資。因為新的投資與現在的消費者無關。(2)成本不包含一切的費用。有些費用只能名之曰「非成本的開支」,也即與生產無關的浪費,這就涉及公用事業的財務應該公開讓人家明瞭其成本情況。 |
1954/9/16 | XⅠ-6 | 專賣制度必須改革 | 專從財政技術的觀點立論。 |
1954/10/16 | XⅠ-8 | 從李慕白套匯案談外匯政策 | 在管制外匯的嚴密規定下,李慕白竟能在長達三年的時期中偽造多種文書持續套匯巨額外匯,此案的責任顯然在外匯審核機關。至於套匯的基本原因,則在多年來低價外匯政策之不合理。 |
1954/12/1 | XⅠ-11 | 有感於水泥紙業兩公司的股東大會 | 從這兩個民營公司股東大會的紛爭,談到資本市場與證券市場有早日建立之必要。 |
1955/3/16 | XⅡ-6 | 我們對於管制外匯貿易新辦法的關懷 | 此一新的辦法雖在名義上採用單一匯率,但實際上因為台灣銀行買賣結匯證明書的價格係由證明書審議委員會隨時核定,再加上銀行買賣的匯率及結匯防衛捐,而變為更複雜的實際匯率。此新辦法原以鼓勵輸出、調節輸入為目的,其結果反而是扼住了出口、養肥了進口。 |
1955/4/16 | XⅡ-8 | 民營事業的使命─
勉台紙公司及其他民營事業 |
本文一開始就說:「對於政冶經濟問題我們一向有些堅定不移的信念,其中我們認為政治民主是要以經濟自由為基礎的。」結論在於勉勵民營事業採行科學管理,提昇技術,以促進自由競爭。 |
1955/6/16 | XⅡ-12 | 從總預算案的爭執說到公平待遇 | 揭發立法院刪除總預算案中五院及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的機密費和特別費的動機,並講到全體公務員待遇的公平問題。 |
1955/9/18 XⅢ-6
(本期的發行遲了兩天,是因為已裝訂的另一篇社論「從孫元錦之死想到的幾個問題」受到外來壓力臨時抽出而延期。該社論已收入夏道平的《我在自由中國》 |
保護政策的限度 | 就受保護的民營企業(如台紙公司)之不長進的事例,講到長期保護之結果,正是對保護政策的理由 — 扶植並發展國內工業,予以否定。因而呼籲從速修訂保護致策,有限度地開放在受保護的種種工業產品之進口,以剌激國內工業改善經營之效。 | |
1955/12/16 | XⅢ-12 | 論物價問題 | 物價是經濟健康的指標。物價下跌,不一定是可喜的現象,物價暴漲,會招致經濟破產,乃至政治崩潰。為求物價長期的相當穩定,應從財政金融各方面的配合措施,以利增加生產。 |
1956/2/16 | XⅣ-4 | 從保護政策說起 | 指出當前保護政策的真正目的,並非要使國內工業成長,而是著眼於國際收支平衡與財政收支平衡。為此目的而用保護政策,只是短視的臨時性調撥與補綴。合理的辦法,應該是(1)放寬進口─這可間接促進輸出,最後可以做到國際收支平衡;(2)降低關稅稅率─貿易量因而增加,關稅總額可能增加,而且關稅以外的稅收也可增加;(3)准許自備外匯進口─可把民間收藏的外匯動員起來變成進口物資,無損於政府持有之外匯。 |
1956/5/1 | XⅣ-9 | 亟待拯救的台灣林業 | 為使林業管理達成「生伐平衡」及「改善品質」,提出幾點技術性的建議。 |
1956/8/1 | XⅤ-3 | 探本尋源論財經大計 | 解決全盤經濟資源的關鍵,在於解決財政問題。財政問題的解決,收支平衡是當前的唯一要務,反對新的功能財政理論。在目前無源可開的情況下,必須節流預算的支出浮濫,尤以在軍事名目掩蔽下的為尤甚。 |
1956/9/16 | XⅤ-6 | 研究貪污問題的第一課─
違反經濟法則的制度是便利貪污的 |
從當時林務管理局局長的貪污而發現有關貧污現象的幾個基本法則:(1)凡是使政府機關處理經濟事務的制度,都是便利貪污的;(2)凡是使官吏與商民經常接觸的制度都是鼓勵貧污的;(3)凡是造成經濟特權而管理人員又可憑其個人判斷以決定特權授與的制度,都會使貪污無法避免。 |
1957/3/1 | XⅥ-5 | 一項亟待解決的土地問題 | 由於兩年前實施耕者有其田以後,市區近郊的農地,也由農民取得所有權,現因市區發展,郊區土地價格隨漲(因為住宅和建廠的需要增加),當年承領農地之農民,有所謂「不勞而獲」之利,於是引起原地主之不平。紛爭迭起,而有了地權買賣及過戶等問題。政府因應之道,除了一拖再拖,還有些不公平的措施。本文的建議在於妥適地分別課徵都市平均地權條例所規定的及土地法所規定的土地增值稅,以速謀解決。 |
1957/9/16 | XⅦ-6 | 我們的經濟
(今日問題之五) |
列舉歷年來經濟措施的一切弊端以後,又提本刊多年來的一個認知:「經濟害於財政,財政害於軍事」。但本文撇開此一死結,專就經濟談經濟,強調要促進經濟成長,必須同時增加生產與發展對外貿易,於是就這兩方面檢討當時一些繁瑣管制對於生產和貿易的傷害,如金融問題(利率、匯率)、輸出入管制問題、限制設廠問題等等,此文雖未提出近年來國人所高喊的「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口號,實際上本文的主張就是如此。 |
1957/10/1 | XⅦ-7 | 美援運用問題
(今日問題之六) |
已往六年台灣運用美援(專指經援,不涉及軍援)的實情,違離了援助國促進受授國經濟發展的原意。美援的運用僅有助於財政收支差額的抵消,因而有益於幣值與物價之穩定;美援物資之輸入,有助於國際收支之趨於平衡。但是這樣對於美援直接的依賴而未善用它促進資本形成以增加生產(由於利率匯率政策之失誤),以致延誤了奠定長期經濟發展的時機。 |
1958/1/16 | XⅧ-2 | 供給制為浪費之源 | 這裡所謂的供給制係指政府機關在員工薪資以外供給他本人及其眷屬各種生活之所需的─套辦法。此種辦法,不僅浪費,而且極不公平。高級長官家中的煤炭、鮮花乃至衛生紙,一應俱全地供給,最低級人員只有一點聊勝於無的所謂實物配給。 |
1958/2/1 | XⅧ-3 | 已是財經改革的時候了 | 用歷年來下列各項統計的數字(1)財政收支(2)稅收(3)金融(4)物價(5)貿易,以顯現財經的險象與危機而呼籲儘速認真改革不再掩飾拖延。 |
1958/3/1 | XⅧ-5 | 從滿街蘋果談到外匯管制的弊端 | 揭發國民黨財務委員會去年秋初利用外匯管制,越權核准巨額的特種外匯配額,用以大量進口受管制的輸入品─日、韓蘋果,以賺取黨費。因而台灣人民視為珍貴難得的奢侈品,突然出現滿街攤販的奇觀。 |
1958/5/1 | XⅧ-9 | 評外匯貿易改進方案 | 對於四月外貿會公佈的此方案加以讚揚。方案的優點有下列五點,顯示有關當局的觀念已有大大改變:
1.偏高的匯率,已可經由結匯證之運用而得全面補救。 2.明明暗暗的差別匯率,一舉清除,簡化為兩種,將可再進一步做到真正的單一匯率。 3.只就輸出入物資的性質分為兩類,適用兩種匯率;公營貿易與民營貿易之間的不同待遇,已不復存在。 4.工業原料進口之優惠匯率,除幾種特殊物資以外,一律取消。 5.對待外資的不合理優惠,也全部取消。但在執行方面,則有兩個問題尚待解決: (1) 結匯證的價格―固定的還是浮動的? (2)進口物資的申請辦法─貿易商牌照是否開放? |
1958/8/16 | XⅨ-4 | 工商業倒風的對策 | 當時政府為挽救工商業倒風,公佈「工廠營運資金臨時貸款辦法」。本文對此辦法分析批評。認為不僅不能生效,甚至反而引起恐慌。 |
1958/10/16 | XⅨ-8 | 由證券市場之設立以觀新內閣行政效率 | 證券市場之應設立,經多年的反覆爭論,現已成為一致意見。惟陳內閣以種種不成理由的理由一再拖延,雖反映其行政效率之差.亦為其觀念問題在作祟。 |
1959/3/16 | XX-6 | 海埔新生地的開發問題 | 縷陳西海岸海埔新生地開發案涉及的一些弊端。包括:官商勾桔、壟斷頂讓、瓜分鯨吞等等。使原已在內海自漁自殖的農民權益受損。這些弊端的發生,與省政府所標榜的「利用重於分配」政策有關。 |
1959/4/16 | XX-8 | 論進口管制之開放 | 當時外貿管理機關正在「自由貿易」的口號下,採取選擇性的開放政策。對某些原為禁止進口的物品開放進口。此時國民黨為保持其黨營的最大燈泡工業繼續受到保護,不開放國外燈泡進口,於是發動台北市所有日報以專欄地位,發表報導台灣燈泡業的文章,讚揚其「進步情形」,以便作為不開放國外燈泡進口的理由。本文揭穿此一違反事實的所謂輿論以後,再進而把政府宣示的選擇性開放進口之說詞與其實際措施相對照,發現其間的矛盾、荒謬之處甚多。 |
1959/6/1 | XX-11 | 由節育問題說到教條主義之為害 | 當時反對節制生育的教條,一為天主教的,一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所講的關於人口問題的「國父遺教」,提倡節育最力的是蔣夢麟,本文是在這兩種教條夾攻蔣氏的時候予以聲援。 |
1959/9/16 | XXⅠ-6 | 災區重建計劃與緊急處分命令 | 政府為加速本省中南部水災地區救濟及復興重建,依據憲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由總統頒布「緊急處分命令」。本文在批評其內含的十一條只著重財政的強制開源,而未著眼於財政的具體節流。 |
1960/2/1 | XXⅡ-3 | 改善投資環境的基本問題 | 近年來國人已注意到「資本形成」對於經濟建設之重要性。這是知識上的一大進步。比過去一味講求統制經濟、管制金融、控制物資、抑制物價、限制設廠等高明得多。本文再指出改善投資環境的基本問題,在於貨幣金融方面。分言之則為1.穩定幣值,防止通貨膨脹,2.改善金融體系。 |
1960/6/1 | XXⅡ-11 |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 | 從民社黨發表「拒受國民黨宣傳補助費」的書面聲明說到國民黨把國庫當作黨庫。 |
1960/6/16 | XXⅡ-12 | 從行政院改組說到陳院長觀念中的經濟建設 | 批評陳誠所宣示的發展經濟要做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
1960/8/1 | XXⅢ-3 | 中央銀行復業問題 | 在列舉贊成者與反對者兩方面所持的理由以後,表示不贊成中央銀行復業的立場,其理由是說:現階段的政府措施要求實質上的進步;一切重外表、重形式、擺架子的花樣愈少愈好。 |
製表者:夏道平
表二 《自由中國》社內同仁以本名發表的經濟評論和譯述(就篇數順序排列)
作(譯)者
姓 名 |
題 目 | 提 要 | 年/月/日 | 卷/期 |
瞿荊洲 | 從貨幣的兩個主義說到自由中國的貨幣 | 一為管理貨幣說(提倡統制經濟者所主張的),一為貨幣數量說(傾向自由經濟者所論述的)。自由中國的貨幣政策,有時應用前說,有時應用後說。有時混雜。 | 1952/1/1 | Ⅵ-1 |
瞿荊洲 | 經濟政策之技術觀點 | 從技術層面為管制外匯之差別匯率辯護,且為鼓勵輸出及減少輸入以增加外匯辯護。最後將當時經濟學者對此二事之指責歸咎於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物價上漲。 | 1952/6/16 | Ⅵ-12 |
瞿荊洲 | 續經濟政策之技術觀點 | 對台灣光復初期之經濟困境有詳細的敘述。最後總結本文與前文所論各點;差別匯率、保護政策,以及公營事業,認為均無若何嚴重問題,輸出輸入問題所在,概歸於通貨膨脹。但通貨膨脹又自有其一番道理。然則當時的經濟政策果無問題嗎?撇開理論不談,就技術觀點看,還是技術上有問題。 | 1952/7/16 | Ⅶ-12 |
瞿荊洲 | 工業化的實際問題 | 檢討貨幣、金融、會計、市場這四方面的實際問題對工業化的影響。 | 1952/10/1 | Ⅶ-7 |
瞿荊洲 | 作為工業金融市場的證券交易所之主要業務 | 詳述證券交易所的功用及其所以被一般人誤解的原因。主張台灣證券交易所不應緩設。 | 1953/3/16 | Ⅷ-6 |
瞿荊洲 | 英國經濟復興與英鎊自由兌換 | 此時英國因保守黨再執政而經濟復興,於是有了英鎊自由兌換的擬議。此擬議能否實現,要靠許多因素之如何發展。 | 1954/9/16 | XⅠ-6 |
瞿荊洲 | 從金融觀點看日本經濟─
兼論抽緊銀根 |
當時日本面臨經濟危機,是種因於韓戰期間經濟的過分擴張,「有效需求」超過了充分就業所應有的所得水準。以致出現「消費景氣」而物價上漲,於是以抽緊銀根之金融政策挽救之。此為反通貨膨脹政策之功用的事例之一。 | 1955/4/16 | XⅡ-8 |
瞿荊洲 | 日本貿易之進步及其趨向 | 日本經濟從上年的危機轉變到對外貿易之進步,得力於反通貨膨脹的金融政策之奏效。進步情形見之於從上年的國際收支惡化、外匯儲存減少,轉變到貿易出超及外匯儲存倍增。由於國際市場的變化,日本外貿的重要地區及貨品,也顯出轉變的趨勢。 | 1955/10/1 | XⅢ-7 |
瞿荊洲 | 從物價談到資本─
台灣工業化需要多少資本 |
台灣的物價,以新台幣發行之日(1949/6/15)為基準期至1955年10月已上漲了七倍多。其基本原因在於物資供需之不平衡。而此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口年增率高達世界第一位(3.5%),就業人口的比例則遙遙落後,國民實質所得低落。喊了多年的「工業化」口號仍為口號。問題的癥結,在於新投資的資本之不夠。作者根據相關的各項統計數字,以約等於4的「資本係數」計算出台灣工業化需要的新投資約為二億美元。當時台灣的國民儲蓄,足可供應,何況還有美援及外資僑資,所以工業化的問題不在資本不足,而在資本的運用不當─未充分用在生產設備之增加,多用在消費上或呆藏黃金外匯的積存,最多的恐怕還是直接彌補了財政赤字。 | 1956/1/16 | XⅣ-2 |
瞿荊洲 | 貨幣供給理論概述(上)(下) | 這是一篇談貨幣理論為主體的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篇論文在精通金融經濟學理的先生們看來,或會譏其膚淺,在對金融經濟素不關心的人看來,或會嫌其難深,但在「結言」當中,作者把此文所述的要點提出來,請讀者將當時政府的金融措施與之較量一下,看看有哪些應興應革的地方。 | 1956/9/16
1956/10/1 |
XⅤ-6
XⅤ-7 |
戴杜衡 | 論經濟的國權主義 | 此文在解釋了國權主義這個名詞以後,對自由經濟思想來源的陳述以及對其內容的分析,大致不差;但對自由經濟中的競爭這一環以及利益的主觀性未把握住,所以在全篇的理論推演中,不免瑜瑕互見。尤其是最後一節倒數第三段所希冀的經濟社會化的情境,竟是「由勞工參加企業的管理開始,漸漸的使他在企業中占據更重要而永久的地位,終至於使他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這種想法,在經濟理論中不應看作一點小小的瑕疵。 | 1950/3/16 | Ⅱ-6 |
戴杜衡 | 國民經濟論與戰爭 | 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應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經濟的世界主義,抑經濟的國家主義?本文先從純經濟觀點探討此一問題,即以「比較利益法則」來解答這個問題,無疑地為著全世界人民的福利著想,我們應該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建立在經濟的世界主義,而主張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可是主張經濟的國家主義者所持的國民經濟論,事實上是無視經濟法則的,也可說他們是以扭曲經濟法則的說詞來掩飾他們內心的隱密。他們心知高度的國際分工,從國家的觀點來看,卻有致命的害處,那就是使國家無法進行戰爭,至少無法進行現代化的戰爭。本文後半部陳述國民經濟論的歷史淵源和其內容的特徵。最後說到李斯特一派的經濟學說不僅為德國人所信奉,並且在其他國家也發生影響的原因。這篇文章是《自由中國》同仁闡述自由經濟理論的一篇最好文章。這也許是作者發表了〈論經濟的國權主義〉一文以後,在一年多時間中讀到了米塞斯《人的行為》第三十四章「戰爭經濟學」所引起的思想修正。 | 1951/6/1
1951/6/16 |
Ⅳ-11
Ⅳ-12 |
戴杜衡 | 從經濟平等談起 | 文首即指出:「社會主義的主要動機是經濟平等。這是一個最強烈的動機,卻僅能找到最薄弱的論據。它贏得最多數人感情的支持,卻經不起任何人理性的考驗」。接著講到第一個最簡單的有力的詰難,即因而阻礙進步。社會主義不能反對進步,因而對此詰難就無法反駁。再說到物質激勵與精神的問題以及人性改造問題。關於資本儲蓄利息等分析,把奧國學派龐巴威克的《資本肯定論》的理論講得淺近易懂。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資本社會化、技術普及與提昇等,都講得很清楚。 | 1952/10/16 | Ⅶ-8 |
戴杜衡 | 凱因斯的乘數原理(上)(下) | 解釋了凱因斯的乘數原理以後,作者講到:為擴充就業乃帶來通貨膨脹。並在結語中說:「走凱因斯的路,需要一個極權政府」。 | 1953/9/1
1953/9/16 |
Ⅸ-10
Ⅸ-11 |
戴杜衡 | 凱因斯的投資原理(上)(下) | 教科書式的陳述。作者未參加己見。 | 1954/5/16
1954/6/1 |
X-10X-11 |
戴杜衡 | 論信用政策 | 批評機動的信用政策「欲求兩全,勢必兩失。」一個健全的方針,是要使經濟衰退與繁榮的矛盾減至最低度。那就是短期信用放寬,長期信用收緊。信用應多用於周轉,少用於投資。 | 1956/2/1 | XⅣ-3 |
王聿修 | 一個自由經濟的成就 | 對美國經濟現況的粗淺介紹。 | 1950/1/1 | Ⅱ-1 |
王聿修 | 社會主義不能改善生活 | 引用當時英美報刊所登載的美蘇兩國經濟統計的若干相關數字,寫出的一篇短文。 | 1954/1/1 | X-1 |
王聿修 | 自由經濟必然平等 | 作者認為自由經濟的大量生產的結果必然為大家分享……,所以經濟生活必趨向平等。此文肯定一般人所嚮往的「經濟平等」。而所謂「平等」仍著眼於貧富距離的縮短、累進的所得稅、遺產稅,以及投資安全法等等,對於自由經濟的關鍵─市場運作,完全未談到。 | 1954/6/1 | X-11 |
夏道平 | 國營事業轉投資問題的商榷─
關於大法官一件解釋案 |
大法官對此案的解釋文:「國營事業轉投資於其他事業之資金,應視為國家資本。如其數額超過其他事業資本百分之五十者。該其他事業即屬於國營事業管理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國營事業」。本文即對此解釋從兩個觀點予以批評。1.從「法」的觀點言,大法官的此舉,是在造法,不是在解釋法。2.從實施的後果言,則國營營業的範圍日益擴大,民營則日益縮小,其後果很可能是海耶克所講的「到奴役之路」。 | 1954/11/1 | XⅠ-9 |
夏道平
(譯) |
反資本主義的心理 | 米塞斯(L. von Mises)的 The Anti- Capitalistic Mentality 這本小冊子,是他對美國社會十六年親身的觀察而寫出的。他把美國知識份子、白領階級、專門職業者、電影明星等反資本主義的心態,分析得維妙維肖。本書出版前,先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摘要發表。本文係據那篇摘要翻譯的。 | 1957/1/1
1957/1/16 1957/2/1 1957/2/16 |
XⅥ-1
XⅥ-2 XⅥ-3 XⅥ-4 |
殷海光
(譯述) |
統制經濟底種種危害 | 這是譯者就海耶克《到奴役之路》的第七章隨興刪節翻譯的。其間夾雜的譯者註,與譯文的分量幾乎相等。 | 1954/2/1 | X-3 |
金承藝 | 政府不應坐視人口的增加 | 本文係繼第20卷第11期社論〈節育問題說到教條主義之為害〉的一篇後續性的補充文字。 | 1959/8/1 | XXⅠ-3 |
製表者:夏道平。
表三 《自由中國》經濟評論的社外撰稿人及文章標題
作(譯)者
姓 名 |
題 目 | 年/月/日 | 卷/期 |
趙岡 | 1.怎樣以凱因斯的理論來研究台灣經濟
2.發展台灣經濟的方向 3.大陸人口問題與馬克斯經濟學 4.現行租稅政策之商榷 5.再談財經政策 6.台灣的利率問題 7.管理事業所得稅應該廢止 8.對台灣金融政策的一點建議 |
1957/4/1
1957/6/1 1957/12/16 1958/2/1 1958/4/1 1958/8/1 1958/11/1 1959/8/1 |
XⅥ-7
XⅥ-11 XⅦ-12 XⅧ-3 XⅧ-7 XⅨ-3 XⅨ-9 XXⅠ-3 |
陳式銳 | 1.台灣棉布問題面面觀
2.台灣經濟革新芻議 3.台灣不需再加價 4.論台灣外匯貿易管制的改變 5.中東及東南亞之經濟戰 6.論政治的干涉經濟 7.由倒風看經濟的改善 8.論「進出口商管理辦法」 9.正視第五次電力加價問題 |
1952/7/1
1953/5/1 1954/12/1 1955/4/16 1956/4/20 1958/2/1 1958/8/16 1959/8/1 1959/12/1 |
Ⅶ-1
Ⅷ-9 XⅠ-11 XⅡ-8 XⅤ-8 XⅧ-3 XⅨ-4 XXⅠ-3 XXⅠ-11 |
劉國增 | 1. 蘇俄物價體系及盧布外匯匯率之檢討
2. 論現代國際收支及貿易平衡(上) 3. 論現代國際收支及貿易平衡(下) 4. 現代自由經濟國家貨幣政策之檢討 5. 美國是否不景氣之研究 6. 英美自由金融政策之分析 7. 論英鎊之將來(上) 8. 論英鎊之將來(下) 9. 論美元銀行承兌匯票(上) 10.論美元銀行承兌匯票(下) |
1952/12/16
1953/8/1 1953/8/16 1954/2/16 1954/6/1 1954/8/16 1955/1/16 1955/2/1 1957/1/1 1957/1/11 |
XⅡ-12
Ⅸ-3 Ⅸ-4 X-4 X-11 XⅠ-4 XⅡ-2 XⅡ-3 XⅥ-1 XⅥ-2 |
白瑜 | 1. 歡迎僑資與整飭金融
2. 論最近兩大財經措施 3. 何貴乎有銀行 4. 論新稅所得稅法 5. 自治捐與防衛捐及其紛爭與解決途徑 |
1955/8/1
1955/9/18 1956/4/5 1956/8/1 1958/3/1 |
XⅢ-3
XⅢ-6 XⅣ-7 XⅤ-3 XⅧ-5 |
楊志希 | 1. 美國的鋼鐵工業糾紛
2. 美國是否走向另一經濟恐慌?(譯) 3. 一九六0年美國經濟展望 4. 美國的農業問題 5. 儲蓄與儲蓄存款 |
1952/6/16
1953/4/1 1955/6/16 1956/5/5 1958/12/16 |
Ⅵ-12
Ⅷ-7 XⅡ-12 XⅣ-9 XⅨ-12 |
劉道元 | 1.論新資本主義
2.再論新資本主義 3.本年美國經濟的兩大問題 |
1957/6/16
1957/7/16 1959/6/1 |
XⅥ-12
XⅦ-2 XX-11 |
林希美 | 1.出售公營事業之估價及其股票流通與保值
2.今後財經政策的展望 3.當前外匯貿易的死結 |
1953/8/16
1954/6/1 1958/4/16 |
Ⅸ-4
X-11 XⅧ-8 |
張九如 | 1.僑資條例准許輸入其他物資的弊害及對策
2.物價問題與行政技術問題 3.工業面臨十重關 |
1955/9/18
1956/2/1 1956/7/16 |
XⅢ-6
XⅣ-3 XⅤ-2 |
資友仁 | 1.由政治民主到經濟平等(2:4)
2.自由經濟的成就(譯) 3.蘇俄集團的購買力(譯) |
1952/3/1 1952/9/16 |
Ⅵ-5 Ⅶ-6 |
羅敦偉 | 1.公營企業的民主化(2:12)
2.工業民主與金融改造 |
1950/12/16 |
Ⅲ-12 |
宋希尚 | 1.日本重建之途徑
2.長江水災之探討 |
1954/6/1
1954/10/1 |
X-11
XⅠ-7 |
徐芸書 | 1.對扶植自耕農計劃的一個輔助建議
2.論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資政策 |
1952/8/16
1954/6/16 |
Ⅶ-4
X-12 |
馬逢華 | 1.發展台灣經濟的方向─幾點商情
2.郝希曼論平衡發展 |
1957/9/5
1960/5/1 |
XⅦ-5
XXⅡ-9 |
王沿津 | 1.自由經濟必然平等
2.日匪貿易之死結 |
1954/6/1
1958/1/1 |
X-11
XⅧ-1 |
戴濟民 | 1.評存款戶使用本名及行使支票管理辦法
2.銀行抄送存戶名單問題評議 |
1955/10/1
1956/7/1 |
XⅢ-7
XⅤ-1 |
蔣勻田 | 1.剩餘價值與國民生產力(1:2) | ||
王希龢 | 1.論計劃與自由 | 1950/7/1 | Ⅲ-1 |
高壽昌 | 1.經濟的自由主義 | 1951/2/1 | Ⅳ-3 |
王紀五 | 1.從物價管制看美國動員 | 1951/3/1 | Ⅳ-5 |
易巽 | 1.落後地區的工業化問題 | 1951/5/16 | Ⅸ-10 |
胡原道 | 馬克斯經濟學批評(上)
馬克斯經濟學批評(下) |
1951/10/1
1951/10/16 |
Ⅴ-7
Ⅴ-8 |
張丕介 | 1.論「化佃農為自耕農」 | 1951/11/1 | Ⅴ-9 |
周德偉 | 1.對於海光先生評介「經濟政策與經濟學理」之商榷
2.十餘年來金銀外匯及貿易政策 |
1952/9/1
1954/9/1 |
Ⅶ-5
XⅠ-5 |
易農 | 1.耕者有其田實施過程中須待糾正的幾點 | 1953/9/1 | Ⅸ-10 |
李循和 | 1.東歐社會經濟現況(譯) | 1953/1/1 | X-1 |
邱昌渭 | 1.政治民主才能經濟平等 | 1954/2/16 | X-4 |
劉一樵 | 1.蘇俄消費品增產計劃下的人民生活 | 1954/7/16 | XⅠ-2 |
俞南琛 | 1.戶稅問題的商榷 | 1955/1/1 | XⅡ-1 |
張子良 | 1.銀行放款制度與出口貿易之關係 | 1955/1/1 | XⅡ-1 |
徐道鄰 | 1.福利國家的科學意義 | 1955/6/1 | XⅡ-11 |
余倉白 | 1.日美經濟關係(上)(譯)
2.日美經濟關係(下)(譯) |
1955/8/16
1955/8/31 |
XⅢ-4
XⅢ-5 |
彭郎 | 1.所望於台省審計處者 | 1955/11/5 | XⅢ-9 |
楊承厚 | 1.六年來新台幣制度之檢討 | 1955/12/16 | XⅢ-12 |
夏期岳 | 1.論鼓勵出口聲中的矛盾現象 | 1956/8/16 | XⅤ-4 |
翁之鏞 | 1.現行經濟機構怎可不再改革 | 1956/10/31 | XⅤ-9 |
夏佐虞 | 1.為調整待遇闢財源 | 1957/3/1 | XⅥ-5 |
李靜之 | 1.中共開放自由市場的分析 | 1957/3/16 | XⅥ-6 |
梁振超 | 1.日匪貿易問題 | 1957/6/1 | XⅥ-11 |
余堅 | 1.論西德經濟的復興(上)
2.論西德經濟的復興(下) |
1957/7/1
1957/7/16 |
XⅥ-1
XⅥ-2 |
陳若谷 | 1.談紡織品外銷的幾個問題 | 1957/10/16 | XⅦ-8 |
高叔康 | 1.落後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 | 1958/4/1 | XⅧ-7 |
楊志固 | 1.美國證券市場的管理(上)
2.美國證券市場的管理(中) 3.美國證券市場的管理(下) |
1958/9/1
1958/9/16 1958/10/1 |
XⅨ-5
XⅨ-6 XⅨ-7 |
文農 | 1.自由中國東西橫貫公路的建設 | 1958/10/1 | XⅨ-7 |
胡舒寒 | 1.台灣森林增產的重要性及其途徑 | 1959/1/1 | XX-1 |
李仁山 | 1.共產奴隸典範的塑造 | 1959/8/16 | XXⅠ-4 |
楊灝 | 1.日本復興經濟發展貿易方法之研究 | 1959/10/16 | XXⅠ-8 |
毛樹青 | 1.自由經濟與開發貸款(譯) | 1959/12/16 | XXⅠ-12 |
孫洵侯 | 1.論兩種保險法規裡有關保險的錯誤 | 1960/2/1 | XXⅡ-3 |
彭觀清 | 1.談軍人待遇與生活實況 | 1960/5/1 | XXⅡ-9 |
周正元 | 1.評「經濟部建立證券市場研究小組報告書」 | 1960/8/16 | XXⅢ-4 |
楊剛毅 | 1.對貨幣數量說之探討 | 1960/7/1 | XXⅢ-1 |
製表者:夏道平、吳惠林
依代表性順序言,也就是三個表的排列順序,又為了省去讀者查閱的麻煩,我們在表一和表二中,將各篇文章的提要整理出來。由表中的資料可以大略看出,第一個時期「幾乎」沒有經濟性文章,僅有的兩篇文章,一是對經濟管制的弊端,加以嚴厲的指責,一是對經濟管制的本身加以合理化的解說。進到第二個時期後,批判性的經濟文章就紛紛湧現了,重點在於批判經濟管制本身,一方面評論貿易保護,二方面著重公營事業和私人投資問題。第三個時期承續第二個時期的批判公營事業,進一步再凸顯出國庫通黨庫論點的反對黨立場,而那篇〈從滿街蘋果談到外匯管制的弊端〉一文更露骨的指責國民黨利用經濟政策做為賺取黨費的事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後期的《自由中國》,曾對軍公教人員的待遇調整做了完整而嚴苛的批判,但因這個課題不專屬經濟問題,故未將有關文章列在本文所整理的三個表中,有興趣者請參閱魏誠(1984))的文章。
平實而言,經濟問題在《自由中國》並沒有重要地位,此由四百多篇社論中,屬於經濟性的文章佔不到十分之一即可見端倪。在《自由中國》寫經濟社論者計有戴杜衡、瞿荊州,以及夏道平三位,其中有一半出自夏道平之手。夏先生曾於一九八九年出了兩本選集,但在他不算少的經濟性社論文章中,卻只選了三篇放在他的文集裡,一方面固然是礙於時效,更重要的因素,夏先生自己說是:於今觀之「不夠水準」故也。
《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何討論較多政治問題,而經濟問題卻較少,「環境」是主因,因為當時是動盪之秋,政治重於一切,而且當時主筆者的經濟學素養也不是很夠,此因他們在學時的課程廣而雜,師資又弱,更重要的是,當時尚無所謂的「總體經濟學」。那個時候的經濟思想只學到馬夏爾(A. Marshall)為止,而就現今來看,受到關心的經濟問題都偏於總體面。我們知道,總體經濟學濫觸於凱因斯(J.M. Keynes),他的理論還是由戴杜衡引進《自由中國》的。戴杜衡原來是共產黨員,後來脫離而勉力閱讀反共經濟學,為了看凱因斯的著作,他還去學微積分,最後果然引介了凱因斯的乘數原理和投資理論。至於瞿荊州,則專精於金融、貨幣。
儘管於今觀之,《自由中國》在經濟方面表現極弱,但也抓住了經濟管制、公營事業這些核心問題進行批判,已略有「自由經濟」的味道。不過,當時實在談不上有自由經濟「思想」,有的只是「反極權」、「反共產」的想法,在早期還打的是「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的旗幟。但是,對於何謂「經濟平等」則定義不清,而且亦無經濟理論基礎作後盾。
如果硬要指出當時也有一點自由經濟思想的影子,則必須由海耶克(F. A. 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和米塞斯(v. Mises)的作品之引介談起。我們知道,米塞斯和海耶克各是自由經濟學派──奧國學派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掌門人。米塞斯最先被引進的著作是《反資本主義的心理》(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這本小冊子屬於通俗之作,是他對美國社會十六年的親身觀察心得。夏道平先生將該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摘要,於一九五七年一、二月譯介於《自由中國》。這本小冊子雖不是米塞斯的思想精華所在,但卻是極為通俗易讀,因而正可供做傳布自由經濟思想的絕佳工具。至於海耶克的著作《到奴役之路》,是由周德偉先生引介給殷海光的,而殷先生將第七章「統制經濟底種種危害」隨興刪節翻譯於一九五四年二月一日的《自由中國》,該譯文夾雜的譯者註與譯文的分量幾乎相等,雖然如此,可能由於此種譯介方式,對於此間人士的影響乃更為深遠,而《到奴役之路》的重點是在批駁極權政治,但因民主政冶的先決條件在於經濟自由,因而該書在檯面上甚有助於自由經濟思想的散布。值得一提的是,戴杜衡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一日和六月十六日分上下兩篇發表的〈國民經濟論與戰爭〉,提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究應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是經濟的世界主義,抑經濟的國家主義?該文先以「比較利益法則」來解答問題,推論出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結果。這篇文章是《自由中國》同仁闡述自由經濟理論的一篇最好文章,這也許是作者讀過米塞斯《人的行為》第三十四章「戰爭經濟學」後所引起的思想修正。此外,戴杜衡在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六日的〈經濟平等談起〉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的主要動機是經濟平等。這是一個最強烈的動機,卻僅能得到最薄弱的論據。它贏得最多數人感情的支持,卻經不起任何人理性的考驗。」該文也提出一項詰難,此即:「平等」抹殺了對人們努力的激勵,因而阻礙進步。由於社會主義不能反對進步,因而難以反駁此詰難。這篇文章也在資本、儲蓄、利息等分析上,把奧國學派龐巴威克的「資本肯定論」理論講得淺近易懂,將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資本社會化、技術普及和提升等,都講得很清楚。
由以上的簡略說明和表一及表二中所列文章的提要,我們可以這樣說,《自由中國》在經濟思想上雖然尚無一套完整的體系,但已播下了自由經濟的種子,此由開始引介奧國學派大師的著作,以及極力批評政府經濟管制行為即可得到印證。
三、結論與感想
回顧《自由中國》存在的十一年,在粗分為三個時期中,經濟文章也隱約有階段可言,那就是由「有限度」支持經濟管制,進展到極力反對經濟管制、撻伐保護主義,而且抨擊國營事業,其間並引介了米塞斯、海耶克這兩位自由經濟大師的小部分著作,也曾刊載過米塞斯、海耶克所抨擊的凱因斯理論的引介文字。不過,由所刊登的文章內容之走勢來看,《自由中國》顯然是走自由經濟路線,並不贊同凱因斯主張,然而因時期不長,尚無法形成一致的思想,我們只能知道是「反統制」、「反管制」,並且主張自由經濟,不過卻無法明確的理出一套清晰體系,除了時間因素(只有十一年)外,關鍵點也許就是在當時的作者對「自由」觀念的模糊認知。
我們知道,《自由中國》被迫停刊之後,主筆之一夏道平先生仍持續不輟地譯介奧國學派大師之作,也曾在一些刊物上發表自由經濟思想作品,對台灣的自由經濟思潮有著細水長流的深遠影響。雖然迄今為止(1990年)約三十年間,學界間以資本主義為主流,而且亦有如邢慕寰先生那樣的極力宣揚自由經濟主張者,但進展卻頗為有限,尤其對政府官員的影響,以至於經濟政策的制定,幾乎都停留於《自由中國》時代的境界。雖然一九八四年就已提出「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政策,但實際的開放動作卻是來自美國的壓力,而且,自由化、國際化的口號早在《自由中國》時期就出現了。可惜的是,三十年的時間已過,《自由中國》時期缺乏的整套自由經濟理論,迄今在台灣仍然看不見,而自由經濟觀念也浸淫灌輸了太長時間,所付的代價也太高了(邢慕寰,1990)。關鍵因素也許就在於「無根」,而根之所在仍然繫於成套的思想體系以及對於正確觀念內涵的明確認知。
自由經濟的思潮早在一九六0年代就又在西方復活,在芝加哥學派學者的帶領下已發展出一套甚為完整的理論(李甫基,1988),某些自由經濟大師的思想也多多少少被引進台灣(吳惠林,1989),也有人應用該種哲理批判台灣的社會、政治,以及經濟事件(如吳惠林,1990),但是,同樣地,也都缺乏完整的思想體系,這也是對自由經濟懷抱理想的學者往後可以和應該努力的目標。
此外,最令人感慨的是,《自由中國》時代所極力抨擊的政府管制政策、保護政策以及勢力龐大的國營事業,迄今三十年的演變,情況卻沒有改善,尤其除了國營事業外,黨營事業和其他特權行業到處充斥,這些情況是造成當前台灣經濟諸多困境的主因,而是否就是眾多經濟學者沒有盡到言責的表徵。對應於《自由中國》時代的諸位先輩,我們寧不深自反省乎?
* 本文的架構及主要論點皆源自夏道平先生,而且表一、表二和表三大部分都是夏先生苦心整理的,由於夏先生準備本文中途身體違和,鑑於時間緊迫,乃由本文作者代為執筆,儘管初稿仍得夏先生指正,但文責卻應全由筆者自負。又,本文之成得感謝鄭培靖小姐的助理工作。
參考書目
1.《自由中國》,各期(1949年11月20日~1960年9月),半月刊。
2.邢慕寰(1990),〈坎坷難行的經濟自由路〉,吳惠林文集《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序文。
3.吳惠林(1989),《經濟學的天空──一位經濟學徒的管窺面》,卓越叢書(43),卓越出版社。2000年3月已有修訂四版,換由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4.吳惠林(1990),《冷眼旁觀經濟風雲》,卓越叢書(45),卓越出版社。
5.吳惠林(1990),《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卓越叢書(46),卓越出版社。
6.吳惠林(1990), 《到經濟地獄之路》,財經企管叢書(80),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9月換由中華徵信所以《生活經濟世界凝視》書名重新修訂出版。
7.夏道平(1989),《自由經濟的思路》,遠流出版社。
8.夏道平(1989),《我在自由中國》,遠流出版社。
9.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四期,冬季號,頁57-99。
10.魏誠(1984),「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1.Lepage, Henri(1978)(李甫基)原著,夏道平、馬凱、林全、吳惠林合譯(1988),《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Tomorrow, Capitalism, London: Open Court. ),天下經典系列
評論/朱敬一
1. 吳惠林先生將《自由中國》中所有有關經濟的文章按作者予以分類。但是這樣的分類較難做進一步的分析。我將這些文章按文章主題重新分類,每個主題再依其時序加以排列。如此一則可以看出當時各個問題的相對重要性,二則也可以了解當時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問題發掘、批判、分析角度的時序轉變。整理原文已送作者參考,共計七頁,不便在此重複。
2. 吳先生比較強調「整套」的經濟思想,對四十年前的雜誌而言,似乎要求稍微多了一點。即便《自由中國》中沒有成套的經濟思想,但卻饒具「時代意義」。雜誌上諸多經濟文章即使是現在看來,也屬佳作。夏道平先生擔心「於今觀之,不夠水準」,實乃多慮也。
答覆/吳惠林
1. 對於朱教授提議以文章主題作為分類標準,來分析《自由中國》時代的經濟思想比較可以作更有意義的結果,我們深表同感,因為當時所提出的問題之重要及批判角度,於今觀之,不但未褪色,反而嚴重性加重,譬如張清溪教授對於「公營事業」的分析,又如對於政府的管制更是如此。所以,幾乎每個問題都可作深層的時間比較,並由之看出當時學者們的先知性見解。不過,這樣的做法卻不是本文的微小篇幅所能涵蓋的,而我們由作者的屬性作分類標準的分析中,也已能發現到以上的現象,只是未予以進一步去探索。這種更進一層的分析工作有待有心的學者繼續完成。
2. 《自由中國》所扮演的時代角色,較側重於政治層面,至於經濟層面則只作為附屬地位,我們只是就整體面來分析當時的狀況,分析的結果也只是指出當時並沒有整套經濟思想,並不是要求當時要做到,而如果再對照目前的情況,我們反而是感嘆現今不但不見進步,反卻退步了。所以,我們也同意朱教授對於當時能有那種水準的表現表示敬意,不過,以當事人夏道平先生用他自己現今的標準來判斷,卻仍然覺得還不夠,這是夏先生個人的進步,也是他對當前的經濟學專業人員之期許。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