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為何木蘭的故事被廣為流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9日訊】【馨香雅句】為何木蘭的故事被廣為流傳?

上一期我們講到夫妻的關係,而這一期我們和大家分享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中國文化中,有個木蘭從軍的故事被廣為流傳,說一個未出嫁的女孩子叫木蘭,遇到了國君大規模徵兵,軍書上有他父親的名字,她父親已經年邁,家裡也沒有哥哥,這該怎麼辦呢,於是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外面打了十二年的仗,在這十二年里她忍受了很多對父母的思念以及淒風苦雨,正如《木蘭辭》的詩中所說「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十二年後她凱旋歸來,面對皇帝的高官厚祿,她說自己什麼都不要,只求快馬加鞭回到故鄉和父親團聚,當她見過父親,換上女兒裝後,別人才知道原來木蘭是個女孩子。

這個東方的故事被西方的電影公司迪士尼拍成經典影片《花木蘭》,木蘭的故事被廣為流傳,而風靡全球的神韻藝術團中也有一個節目講木蘭從軍的故事,藝術家們用精湛的中國古典舞,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很多人感動不已,為什麼木蘭的故事會被中西方廣為流傳呢?其實子女對父母的愛是相通的,木蘭的故事裡所體現的對父母的愛,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在家裡沒有哥哥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女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擔當、智慧、勇敢令人感佩稱讚。

那麼為什麼對父母的愛會被很多人關注呢,中國文化裡認為很多事物都是由近及遠的,如果一個人心懷天下,仁慈善良,往往是從最親的關係開始,然後一層一層往外延展,從家庭中愛父母兄弟姐妹,自己的身修、家齊、到國治、天下平,當我們知道了如何愛父母,就會知道兄弟姐妹之間,如何相互關照友愛,走入社會就知道如何和朋友相處,和父母相處也會影響到走入社會,我們和領導下屬之間的相處,所以中國文化裡認為,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僅次於夫妻的第二大重要的關係。

《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他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但是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的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一個人良好品德的養成,在家愛父母兄弟,出去才可能對別人講仁義,所以中國文化裡認為孝悌仁義的基礎,古代會有舉孝廉的制度,漢武帝時每年會要求每個地方推舉孝敬的人和廉潔公正的人,到朝廷侍奉在皇帝身邊,一方面是考察他們的品行,是否確實如此,二來是培養他們如何做官,經過考察合格之後再把這些人送回到地方,做地方官員。如果一個社會當中,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得到表彰,社會風氣也常常就會往良善那方面去發展,也會對人心起到很好的安頓作用。

那麼中國文化裡如何才是真正的愛父母呢,是否在父母面前一切順從他們,一切唯唯諾諾,對他們的話不敢違逆,孝順就等於是孝敬了呢,其實中國文化裡不是這樣的。

我們來說一個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覺得自己很孝順,有一次他做錯了事,被父親曾皙拿著很粗的棒子打,打得曾子都快暈過去了,但是他還是強忍者。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曾子本以為老師會表揚他,沒想到孔子說:「你這怎麼叫孝呢,如果任由父親打你,把你打出個什麼毛病來,鄉親會怎麼議論你的父親,他們可能會覺得你這父親,怎麼這麼殘暴呢,那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

曾子於是很困惑,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孔子說:「以後你父親如果拿著很粗的棒子打你,你就跑,如果拿著很細的藤條打人,你就承受吧,反正是皮肉之苦。」

曾子曾經問孔子說:「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說:「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意思是曾子問:孩子凡事都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就是孝了呢?孔子說:如果你僅僅是聽從父母的指令,怎麼就是盡孝了呢?

所以中國文化裡認為孝並不是一味順應父母,讓自己得到一個孝的名聲,而是用自己的心,真正地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從這個出發點上再去看看看自己該怎麼做,孝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子女希望表達對父母的愛,但方法會千差萬別,關於中國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