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射藝與靜心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21日訊】上期我們分享到中國射藝文化,為什麼射藝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呢,因為射藝一方面用於狩獵打仗等武事,另一方面它還承載了文化內涵,作為修身養性的一項運動,所以承傳千年,現在國際奧運會上還有射箭項目,您知道國際奧運會女子射箭比賽,獲獎最多的是哪個國家嗎?是韓國。從一九八四年以來韓國女子射箭隊,幾乎包攬了這個項目個人和團體的所有金牌。

為什麼韓國人這麼精於射箭呢?因為射箭在韓國很普及,台灣曾做個一項調查,調查韓國人的體育水平,韓國從小學至大學,射箭是他們體育課中的一門必修課,在社會上韓國也有很多射箭館供民眾體驗,他們從小就會接觸射箭。

為什麼韓國射箭氣氛這麼濃厚呢,在《為什麼韓國越南興起漢字復活》節目裡我們談到,朝鮮韓國之前是統一的,二戰後才分開,古朝鮮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古朝鮮的歷史書籍都是用漢語寫的,他們傳承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唐朝時射藝就從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

上次我們和大家分享過明朝時非常注重射藝,各地建了很多「觀德亭」,「觀德」出自《禮記》:「射者所以觀盛德也」,意思是:射箭之禮可以觀察德行,「觀德亭」的用意是希望人們通過射箭調整身心,培養高尚的文武精神。

現在在中國大陸很難看到「觀德亭」了,但是在韓國濟州市中心卻還有一處「觀德亭」,它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建築,這處「觀德亭」建於朝鮮時代,是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三十年的時候建的,對應的西曆是一四四八年,正是中國的明朝時期,可以推測當時明朝大興「觀德亭」,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

《孟子》裡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仁者的行為處事就像比賽射箭一樣,射手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後再射箭,如果箭射不中靶心,不怨恨勝過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還存在什麼不足之處罷了。

射箭要求射者心靜,箭射出之前摒棄各種雜念,箭射出之後,如果不中,不抱怨外界。射箭老師曾強調,射箭最重要的就是:冷靜、不受外界干擾, 其實這有點類似高爾夫球,都是安靜不斷要求自我的運動。

曾經有朋友約我去觀看一次世界大師杯高爾夫球賽,我很想知道世界級大師都是一種怎樣的狀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大師真的很平靜而專注。那天在湖邊陽光明媚,很多人前去觀摩,我想若是一般人肯定會緊張吧,一桿打得如何周圍人怎麼看呢,人群中有沒有我的粉絲呢,微風拂來湖面波光粼粼,小鳥鳴叫飛過,然而外在的人群美景對他而言視若無物,他只專注在球上,而且一杆打的如何,從他臉上基本看不出情緒的變化,可以看出他內心非常從容淡定。

而現代的我們太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了,手機電腦裡各種繁雜的信息,看起來豐富實際也容易讓人迷失,難以集中精力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

除了外在資訊繁多,讓人難以靜心之外,很多人的情緒也難以活在當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對於未來充滿憧憬或擔憂,就是對於過去充滿緬懷或悔恨,自己無法真正活在當下,如果對當下不帶絲毫貪求,也不帶任何憎惡,對一切事物無分別地接納,「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或許我們能活得更簡單輕鬆,射箭在這一箭發出去之前,讓自己靜心讓心達到無求無我,無得失無榮辱,箭箭靶已渾然一體,中與不中,已不是最重要,只是在那一刻,是否達到了心淨,無所求。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要通過射箭等運動,來讓自己靜心,拋開外在的喧囂,讓心靈得到沉靜。

射藝裡除了在箭發出去之前讓人靜心之外,在箭發出去之後「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如果不中,不怪勝於自己的人,只是從自己身上查找原因,有人練習射箭五六年之後說,她最大的感悟就是:射藝融入了她的生活,射箭要求若不中先從自身查找原因,當她形成這個習慣後,生活中遇到一些不理想的狀況或答案時,她也會先從自己開始查找原因,然後她發現生活中很多煩惱慢慢不見了,很多讓她討厭的人和事慢慢消失了,因為她開始從關注外界到關注自己內心,從自己心裡尋找答案,所謂「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關於中國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唐佳)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