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採訪報導)正當國際社會熱切關注俄烏戰場變化之際,印度、俄國、中共三國之間微妙的互動,同樣吸引外界的目光。而在太平洋另一側,美國積極邀請印度總理莫迪前往訪問,或將打破歐亞三國間的平衡關係。
美國白宮5月10日發布聲明,拜登總統邀請莫迪總理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莫迪是繼馬克龍和尹錫悅之後,在拜登任內,第三位受邀赴美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領導人。
印度今年又是G20和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的輪值主辦國,這意味著在7到9月間,三國領袖莫迪、習近平、普京在印度同框的機會大增。
與此同時,四方安全會談(QUAD)領導人峰會5月24日在澳大利亞舉辦,莫迪稍早在推特上向澳洲新總理阿尔巴尼斯祝賀,支持該組織在印太地區的努力。
印太戰略專家、華盛頓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日前對美國之音說,印度是QUAD四國裡唯一真正與中國(中共)發生武裝衝突的國家,但是印度今年又是G20和上合組織的主辦國,必須與中國維持友好外交態度,所以今年QUAD的其它三國,對印度特別重視,因為印度是抗共陣營裡很重要的一環。
印俄加大貿易合作 專家指印試圖對抗「一帶一路」
印度與俄羅斯自冷戰以來關係密切,俄烏戰事爆發後,印度對於以G7為首的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持保留態度。隨著戰事延長,兩軍傷亡不斷擴大,西方對於俄國的指責日深,印度會不會拋棄俄羅斯?
美國和平研究所亞洲中心高級專家薩米爾·拉爾瓦尼(Sameer Lalwani)日前撰文認為,中短期來看,俄印關係基礎依然穩固,長期來看,印俄關係正處於長期下行趨勢,從夥伴關係向「交易關係」轉變。
印度的日報《商業標準報》5月1日報導,印度將於本月參與俄羅斯喀山國際經濟論壇,與俄國簽署一系列協議,就印度與俄羅斯的南北運輸走廊加強貿易合作。
阿布達比趨勢研究與諮詢中心(Trends Research and Advisory)認為,此為涉及印度一系列國際倡議中的其中一個,且顯然是印度從南亞開始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戰略一部分。
中共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最近在中東歐和南歐遇挫。意大利原本是唯一加入倡議的G7會員國,如今有退出的可能性。原本為了迎接投資潮,捷克8年前自稱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現在因為中共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決定收窄其「門戶」,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對中共的立場也在轉變。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李登科5月8日告訴大紀元,「一帶一路」目前面臨問題很多,不過,印俄南北運輸走廊也未必能順利推展,「中亞地區目前蠻亂的,俄烏又發生衝突,如果印度全面協助俄羅斯推進南北運輸走廊,美國可能也有意見,受限於現今地緣政治,以及美、印、俄關係,這個計劃實現的機會不是很大。」
李登科說,印度的外交政策,數十年來奉行不結盟,不會倒向任何一個強權,基本上是一種等距外交,在其中謀取最大利益。
一位不方便具名的駐印度外交人員告訴大紀元,印俄實現南北運輸走廊的難度還很大,耗費的經費也多,「印度目前還在累積實力,並想盡辦法將自己的經濟建設起來,成為世界的強國,進一步與中國(中共)較量。」
印度躍升俄油新買家 美國默許
G7、歐盟從2月5日開始對俄羅斯石油實施每桶60美元價格上限,迫使俄羅斯降價銷售,利潤大幅縮水,買家已從歐洲轉往亞洲,大量的俄羅斯石油運往中國和印度,少量運往埃及和土耳其。
過去因為較高的運輸成本,印度較少向俄羅斯買油,但是在俄油降價後,印度從俄羅斯進口原油連續7個月上升,今年3月,俄國更取代伊拉克,成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印度煉油廠對歐洲柴油和航空燃料的出口量持續增加。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蕭翔告訴大紀元,普京原擬抵制西方制裁,禁止賣油給參與油價上限的國家,但他4月28日修改法令,允許在2月1日前達成協議的「友好國家」,可以每桶60美元出售,普京態度的轉向,代表其在西方經濟制裁下,經濟壓力巨大,必須擴大油品出口。
他分析,從俄國對印度出口原油,印度再加工銷往西方國家,類似迂迴的出售途徑來看,西方國家的能源仍然存在缺口,在相互找到買家與供應商的情況下,印俄關係還會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
近日,莫斯科對印俄貿易以印度貨幣盧比結算感到「不划算」,劉蕭翔說,「俄羅斯與印度在能源結算上出了一些矛盾,俄羅斯擔心持有過多的印度盧比風險太高,不管兩國未來用什麼樣貨幣結算,俄油加速運往東方。」
彭博社5月2日引述一位美國高級官員的說法,拜登政府已決定對印度的作法保持沉默,因為美國正加緊努力讓印度在美中競爭中站在自己這一邊。
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馬諾傑·喬希(Manoj Joshi) 說,就規模和潛力而言,在亞洲,印度是唯一能平衡中國(中共)的國家,「印度因為中國(中共),而獲得了這張免費通行證。」
印美互動頻繁 印軍軍備逐漸轉向美制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俄羅斯武器買家,但是,美國正在奮起直追,爭取成為印度第二大武器系統供應商。
印度《歐亞時報》網站曾經描繪,在去年印度閱兵儀式上,印軍士兵們手持最新式SiG 716步槍,而頭頂上「阿帕奇」直升機呼嘯而過。在安達曼群島的某個地方,海鷹直升機和P8I反潛機在協同飛行,而在喜馬拉雅山高地上,印度陸軍在4570米的高海拔地區,用AN/TPQ-3「火力發現者」火炮偵察雷達監視著當地。這些武器的共通性,都是美製武器。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5月8日告訴大紀元,印度的軍事武器系統非常複雜,有自製、美製、歐製、俄製。隨著中印關係緊張,印度正加速軍備採購,例如印度向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Rafale),很快就用於中印邊界巡邏。
另一個促使印度裝備換裝的因素,來自於俄烏戰爭爆發後,中俄緊密的關係,引起印度不安。
CNBC報導,印度知名金達爾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休里亞(Sreeram Chaulia)說,莫斯科更加擁抱中國,對印度國家安全需求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兆頭。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哈什·潘特(Harsh V. Pant)表示,印度領導人正在「密切關注」此一事態。
陳國銘說,俄羅斯將大部分的武器投入於烏克蘭戰場,之前和印度談好的交易,大半延遲交付,但是印度又需要軍事武器去對抗中國(中共),印度只好轉向歐美國家採購。
據俄羅斯國家通訊社2月報導,俄國過去5年供應印度價值約130億美元的武器,而印度已經下單的武器和軍事裝備訂單還有100億美元。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蕭翔分析,印度也知道他在軍備上依賴俄國是一大弱點,也試著分散軍購採購,使其更加多元化,不過由於大規模換裝,涉及到後勤補保等問題,尚需要時間改變。
今年2月,印度邦加羅爾市二年一度的航展上,美、法均派出先進戰機,爭取法國訂單。俄國則提出以外銷型「阿穆爾級」柴電潛艦為基礎、符合印度P-75I自製潛艦計劃的建議。陳國銘說,「俄羅斯軍火商可能趁機降價求售,把相關技術和生產裝備移轉給印度,對印度海軍而言是一個機會。」
《華爾街日報》3月2日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接近批准一項從美國購買高空武裝無人機的交易,尋求在中印邊境問題上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陳國銘認為,未來在軍事戰略上,印度將更多投入於美國所領導的陣營,「今年印度派遣空軍造訪日本舉行演習,堪稱史上首次,未來類似的交流還會更多,在四方會談及印太戰略架構下,印度將朝向美國領導的方向,抗衡中共。」
中印衝突餘恨未消 上合組織貌合神離
印俄、印美之間關係均良好,唯獨與中共關係糟糕。
近日,上海合作組織外交與國防部長級會議相繼落幕。中共外長秦剛4日與印度外長蘇杰生會晤時,允諾深化雙邊關係,不過,蘇傑生會後告訴美聯社,如果邊境受到干擾,兩國關係就不可能正常。印度防長辛格也在部長會議期間,與其它國家防長握手時,唯獨跳過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
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的流血衝突,仍然影響著兩國關係。一個月前,中共擅自更改中印邊界上的地名,將澤米唐村改為「邦欽」,對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爭議地區的十個地方重新命名,印度對此拒絕退讓,隨後並對澤米唐村,啟動一項5.85億美元的「活力村莊」計劃。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李登科分析,上海合作組織從2001年成立至今,從當初的6國,增加為8國,參與會員國的國土面積雖然占了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總數達34億,這些數字雖然看上去驚人,「但是它的實際運作,其實乏善可陳,真正成功推動的計劃非常少。」
李登科表示,中印衝突、印巴衝突這兩大爭端,通過上合組織內部解決的可能性非常低,「它內部很難團結,加上糾紛沒辦法順利解決,預示了它對國際政治、經濟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最終只是領導人定期寒暄、交際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