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8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吳畏編譯報導)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球企業已投入數千億美元購買和建造工廠,以獲得市場準入和廉價勞動力,這些投資一直在支撐著人民幣。
上個季度,外國直接投資從緩慢下滑轉為急劇下降,流入中國的資金跌至25年前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顯示出外國投資的長期趨勢正在發生根本轉變。
路透社報導,國際企業的高管及顧問表示,投資前景正在發生變化,投資決策背後的政治考量所帶來的風險不僅令人擔憂,而且是長期的,這使得人民幣面臨著逐漸失去長期以來最堅定支撐者之一(即國外投資)的壓力。
分析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市場研究總監洛根·賴特(Logan Wright)表示:「從歷史上看,如果每年財政有50億至1,000億美元的盈餘,外國直接投資的變化並不會帶來本國貨幣匯率的巨大波動。」
「但當國家財政轉變為赤字時,就像現在的情況……這會帶來一個相當大的變化。」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外國直接投資(FDI)放緩至不足49億美元,同比下降87%。這是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一次降幅。而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屬於正常,這導致淨直接投資赤字達到創紀錄的341億美元。
中國國內外多重因素導致外資撤離
投資專家和分析師表示,中共政府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敵意和政治摩擦已經導致貿易和投資的限制和管控,外交關係也進一步降溫,跨國企業對這種糟糕大環境的擔憂直接導致在中國投資的下跌。
這幾天,拜登已經簽署行政命令對中共採取新的投資限制。日本、美國和歐洲已經限制向中國公司銷售高科技芯片製造設備,而中共則通過限制和管控原材料出口進行反擊。
撇開外交緊張局勢不談,北京三年來嚴格「清零」政策已大大削弱商家對中國商業環境的信心,這些政策擾亂了製造業和供應鏈的生態。
中共政府對某些行業的監管打壓,以及對美國諮詢公司的突擊搜查也令人不安,導致國際企業擔心下一次何時何地會打擊到自己。
「我沒有一個客戶想要在中國投資。沒有一個客戶。」專門從事國際商業交易和製造業結構的布查爾特(Buchalter) 律師事務所股東約翰·拉米格(John Ramig)說。
他說:「每個人都希望出售他們的中國業務,或者如果他們之前在中國採購產品,他們現在就會尋找別的採購地點。」 「這與五年前的情況截然不同。」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表示,新的投資可以產生新的產能,所以新的資金流入最能體現對未來前景的瞻望。外國投資總額從2010年至2011年的每年1,000億美元左右,下滑至2022年的180億美元,從多年來一直在下滑的新投資可感到投資人的心理狀態。
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
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持續下滑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理所當然的被視為全球貿易的焦點之一,而其崩潰前兆預示著其更深層次的變化。
與投資者多樣性的投資組合不同,公司支出雖然具有周期性,但隨著公司的成長,它往往會變趨於穩定甚至有些支出是很難擺脫的,這意味著當很多公司都削減支出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後果。
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通過中國銀行購買美元進行對海外投資的美元金額,持續超過國際企業購買人民幣對中國境內投資的金額,導致美元資金連續六個月淨流出。
中共商務部的數據也體現了這一趨勢,該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實際外國直接投資環比下降5.6%,創三年來的最大降幅。
數據顯示,有足夠多的企業正在做出撤出或避免增加中國產能的決定,這將為未來幾年的資本流動定下基調。
貝克·多納爾森全球貿易律師李·史密斯表示:「政治氣氛正在促使西方公司遠離中國……因為在中國投資的好處並沒有超過可能帶來的風險。」
「我們的許多客戶都擔心中國作為唯一供應商可能帶來的風險。」
外界對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信任也拖累了投資。當中國美國商會詢問會員,對中國未來三年繼續開放是否有信心時,只有34%表示有信心,低於兩年前的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