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市場遇阻 中國最大出口地變成東南亞

【大紀元2023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隨著地緣政治關係惡化,中國的全球出口市場出現轉向,東南亞首次取代歐美,成為中國商品的最大出口地。

總部位於倫敦的滙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編制的12個月移動平均指標顯示,中國向東協十國每月出口金額已經飆升至近6,0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今年以來,歐美從中國的進口量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頭七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13%,對歐盟出口下降2.6%。

滙豐銀行環球研究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兼亞洲聯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最大出口市場變化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有關。北京與多個東南亞國家達成的該協定於去年生效。

他表示,這也見證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來自中國的零組件越來越多地轉移到東南亞進行最後組裝,然後再出口到世界其它地區。

地緣政治競爭正在改變世界貿易格局。隨著美歐對華去風險速度的加快,世界供應鏈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RCEP成員包括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五個非東盟成員國。

中國目前同樣也是東盟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而出口到中國的物資基本上都是供中國國內消費。

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將於9月5日至8日出席在雅加達舉行的第2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6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8屆東亞峰會(EAS),同時對印尼進行正式訪問。

中共民族小報《環球時報》說,這將是李強擔任總理以來首次出訪一個亞洲國家,也是五年來首位中共總理訪問印尼。

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於9月16日至19日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行,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四十多個國家預計將參展,而各方簽約的總金額預計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

專家:北京十分清楚它的軟肋是東南亞

前澳洲外長高級顧問約翰‧李(John Lee)分析說,中共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的關係,是因為北京「十分清楚它在東亞的軟肋是東南亞的沿海國家」,它的「野心計劃——將印太地區轉變為以中國為中心或主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東南亞」。

無論是從海洋地理、區域金融流動或者是亞洲供應鏈的結構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東南亞是印太地區的戰略中心和經濟心臟。

北京最常見做法就是鼓勵東南亞國家只關注經濟增長,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而不去增強軍事力量。有時,北京甚至經常通過軍事對其「鄰居」施壓或騷擾,犧牲這些國家的地緣戰略和安全利益。

過去的事實證明,北京對幾乎整個東南亞海域及軍事化人工島的主權主張沒有國際法依據。通過追溯時間表,也可以看出,北京指責周邊國家挑釁的言論往往是不成立的,更可以說是故意挑釁。

約翰‧李說,北京的核心策略是擠出美國,同時孤立日本和澳洲等,北京一直專注於改變、操縱或否認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協助美國及其盟國維持和強化美國在亞洲的角色和存在的能力與決心。

他說,中共對東南亞地區帶來的危險絕「不是危言聳聽或反應過度」。

「從戰略上講,(中共治下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孤獨且不受信任的大國。」他說。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