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特約記者張東旭台灣採訪報導)中國經濟低迷,衝擊中國內需型台商營運。專家列舉中國「6大內需慘業」,包括水泥、造紙、百貨、餐飲、食品和醫美業,讓台商獲利衰退甚至虧損。中國投資環境大幅變化,台商持續撤離中國。
中國經濟持續衰退 台商撤離中國
台灣《財訊》社長兼發行人、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列舉出6大中國內需產業在2019年合計在中國創造609億元(新台幣,以下同)(約19.05億美元)的淨利,到2022年只剩48億元(約1.5億美元),獲利衰退將近9成。
中國經濟衰退影響到台商。謝金河說,水泥業2019年在中國賺了377億元(約11.79億美元),去年剩下15億元(約0.47億美元),台泥、亞水受到影響最大。造紙業的榮成2022年賠45億元(約1.41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賠21億元(約0.66億美元),股價也從52.4元跌到最慘只剩14.3元。
謝金河提到,在90年代,台商百貨業就到中國二、三線城市經營,去年在中國已經賠38億元,像大洋百貨已連虧3年,2022年虧損近半個股本。餐飲業八方雲集退出中國,瓦城只剩2家店,去年台灣在中國虧15.6億元(約0.49億美元)是因疫情,但今年疫情離去,也只在損平邊緣,甚至食品大廠佳格上半年每股盈餘只有0.49元。
謝金河說,醫美品牌羅麗芬在2018及2019每年都賺超過一個股本,去年每股盈餘只剩1.16元。麗嬰房已連續6年虧損,股價從53.5元跌至谷底剩4.95元。過去30年,中國市場充滿機會,但現在頻頻關店。
他表示,修昔底德陷阱的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在未來十年,我們面臨來自中(共)國的挑戰,不是它的崛起,而是它的衰落,中(共)國從全球的採購,正在不斷減少!」
中華民國陸委會表示,中國大陸近年投資環境大幅變化,台商面臨艱鉅的挑戰及困難,呼籲台商多留意中國大陸相關法令,注意投資風險,也可多運用陸委會「台商張老師」專業預約諮詢服務,以獲得投資經營的相關資訊及建議。
7月份台商張老師月刊提到,這幾年來,中國大陸整個經營環境的改變和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俄烏戰爭等,許多台商已將工廠遷移至東南亞或是以多工廠的樣態來降低風險。
台商全球布局
評論員、前開南大學法律系主任張正修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長期衰退、經濟放緩、股價下跌等問題,地方政府則面臨債務過高問題。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的個人消費占GDP的比例約為38%,遠低於美國的68%左右,是相當低的。人們早就指出,中國社會安全體系不成熟,阻礙了私人消費的增加,造成了私人的儲蓄率居高不下。
張正修說,習近平的治國方針是意識形態與排外情緒在領導,他想擴大公部門在GDP的高比例。中共政府所重視的投資,例如道路、工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其乘數效果已在下降,投資刺激景氣的效果被認為正在減弱當中。隨著房地產市場低迷和經濟停滯走上長期化,中國經濟只會越來越倒退。中共國內的企業及台商把生產基地移轉至東南亞各國,而外企也展開去中國化。
資深政經評論家吳嘉隆接受新唐人《新聞大破解》節目專訪表示,台商走過投資中國大陸的巔峰期,現在中國經濟往下走,各行各業都變得很慘,然後獲利急劇衰退、虧損,甚至於大幅度虧損,最後台商只好出走,如果不出走台灣人就流亡街頭(台流),或去接低工資的初級勞力工作。他呼籲,台灣政府要協助台流回台灣。
吳嘉隆認為,中共應該要重新認識台灣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角色,今天大陸能夠從傳統產業到科技業,再到供應鏈、有高科技新技術,其實很多的過程裡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台灣的貢獻或幫忙。他指出,但中共對台商的態度是怎樣呢?一旦他們自己實力起來以後,就要擺出土匪強盜的架勢來修理台灣人。
「整個中國經商環境惡化」,吳嘉隆說,「中國勞動工資上升、環保要求提高,原本提供台商優惠政策消失。」他指出,中共加強社會監管,造成台商人身安全等等問題,加上美中關係惡化,所以台商出走是很自然的現象,有的回台,也有去東南亞,將來美歐都會有台商布局,所以也就呼應到副總統賴清德曾提到的「日不落國」,就是台商在全球都有投資、設廠、運作,不只投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