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訊】今日焦點:比疫情封控更悲觀!中國富人為何集體失望?分歧太多難達共識,歐中峰會冷場落幕;怒火高漲集體反共,罷免行動席捲全台。
比疫情封控更悲觀!中國富人為何集體失望?
根據國際知名顧問公司奧緯諮詢(Oliver Wyman)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有22%的高收入人群對未來經濟持悲觀態度。這個比例,甚至比2022年,新冠疫情封控最嚴重時還高。
這項調查針對的是兩千戶月收入超過3萬人民幣的高收入家庭。結果顯示,18到28歲的年輕人,他們的情緒下降幅度是最大的。
奧緯諮詢合夥人伊姆克‧沃特斯(Imke Wouters)指出,這種悲觀情緒並非曇花一現,而是「心態上的改變」。簡單來說,就是富人不敢消費、不敢投資、不敢相信未來。這種心態會嚴重衝擊「中國的經濟增長」。
對此,擁有超過10萬粉絲的博主「在野說」評論道,這份報告說明,連年收入幾十萬、擁有大量資產的中產以上階層,都在集體失去信心。他們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甚至超過疫情封控的高峰期(2022年10月),這說明,中國的經濟早已悄無聲息地塌了。
「在野說」稱,「有錢人不再消費、不敢投資、不敢相信未來」,這對中國經濟而言,是最為恐怖的。一個社會的真正危機,不是經濟蕭條,而是連希望都沒有了。
奧緯諮詢的報告表示,現在的富人不再熱中於購買奢侈品,而是想讓自己更舒服一點,比如出去旅遊,他們認為「買包不如飛日本,買車不如去馬來西亞泡溫泉,至少能呼吸點自由的空氣」。
報告顯示,與以往不同,現在富人出遊的地方不再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而是更願意去近一些的國家,比如日本、馬來西亞等。現在,前往日本、馬來西亞等亞洲近場國家的旅遊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對此,「在野說」指出,年輕富人去歐美的意願之所以持續下滑,其背後有兩大原因。一是簽證限制大;二是對資產安全的擔憂。尤其自2024年起,中共加大對海外收入的稅務調查,特別針對高淨值人群,促使不少富人不僅「人走」,還要「錢走」,甚至開始研究通過第三國護照來轉換身分。這是「富人的潤學升級」,遠超單純的消費轉型,實質上是一種資本與人才的外移策略。
「在野說」還稱,在富人忙著「潤」的同時,中國年輕一代,特別是00後,卻在經歷「一代比一代慘」的殘酷現實。他們出生時正逢「經濟騰飛」,被灌輸「拚搏改變命運」的理念。但在他們真正踏入社會時,卻發現「連一個努力的機會都沒有」。
「在野說」表示,現在全社會都瀰漫著不安情緒,現在連本該最樂觀的年輕富人也喪失了希望,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國家的未來能依靠誰?要知道,真正的絕望,是你連憤怒都不配擁有,只能沉默著往後退。現在的中國,正處於這樣這場「沉默的退潮」中,在波瀾不驚的外表下,潛藏著巨大的變革壓力。
分歧太多難達共識 歐中峰會冷場落幕
7月24日,歐中峰會在北京舉行。今年雖然是歐中建交50周年,但由於近段時間中歐關係緊張,會議氣氛相當冷淡。會談後,歐中雙方僅就氣候議題發表聯合新聞聲明。對此,有專家指出,歐中關係不太可能有重大突破,發布氣候議題的合作聲明,只是為了顧全雙方的面子而已。
在本次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與中共總理李強會面。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沒有露面。
馮德萊恩在峰會上表示,歐中貿易「需要更多平衡」,中國應該開放更多的市場給歐洲企業。
李強回應,北京與歐盟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北京同意擴大貿易、投資和綠色技術方面的合作,且願意透過談判解決分歧。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稱,歐洲希望中國開放市場,以減輕歐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但中共對美國有將近3,000億美元的順差,對歐盟有3,600億美元的順差,如果北京真的對歐洲企業開放市場,就等於損失順差的那一部分,將會進一步打擊中國的經濟。他認為,北京答應開放市場一事,不知真假,還有待觀察。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稱,歐盟急於解決的,是中共對歐洲市場的強取豪奪。這是歐中貿易最大的分歧點。
除貿易外,歐中另一大矛盾是俄烏戰爭,馮德萊恩在峰會後表示,北京應發揮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推動俄烏談判。科斯塔則表示,歐盟要求中國關注其對俄羅斯的出口,別再把可能用於軍事的商品出口到俄羅斯。
科斯塔之所以這樣說,是在指中共的援俄行為。路透社稱,有證據顯示,為規避西方制裁,中國製造的「無人機發動機」以「工業冷卻設備」的名義,正在被偷偷送到俄羅斯。中共的這種行為,讓歐盟極為不安。
台灣淡江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鄭欽模對大紀元表示,烏克蘭已經發現俄羅斯無人機有60%的零組件來自中國。再加上歐盟在近期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其中包括兩家中國銀行和五家中國企業。單從這兩點來看,歐中關係要想有突破性的進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葉耀元稱,只要中共繼續支持俄羅斯,就不可能跟歐盟搞好關係。歐盟擔心俄羅斯打贏這場戰爭後,會對歐洲國家造成安全危脅。
另外,中共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限制稀土出口,搞得歐洲汽車生產線一度停工。雖然在6月份,中國對歐盟出口稀土的數量有所回升,但雙方之間的信任已經受到嚴重影響。
鄭欽模指出,中共之所以這麼做,是想藉由稀土向歐盟施壓,逼迫歐盟做出讓步。但如今,歐洲已經認識到中共殘暴的極權體制,以及它對整個國際秩序的破壞。他說,「目前不管從地緣政治,經貿、甚至從稀土的管制,再到人權,都是歐中關係很難打開的一個結。」
蘇紫雲稱,歐中之間分歧太大,所以雙方只能發布一個與氣候有關的議題。這是因為氣候問題沒有那麼敏感,是雙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個可以達成共識的議題。對北京來說,這樣做,至少可以維持住「願意合作」的國際形象,也符合中國目前想減少對石油天然氣依賴的內部需求。
也就是說,除了這個象徵性的共識外,歐中之間在其它議題上基本是「各說各話」,難有突破。
怒火高漲集體反共 罷免行動席捲全台
台灣的大罷免行動進入倒計時,7月26日將舉行首批投票,涵蓋24名國民黨立法委員及一名縣市首長,這次投票可能改變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甚至影響2026年的地方選舉。
7月23日,前聯華電子董事長、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人曹興誠,在臉書發布帖文,解釋台灣發起大罷免行動的原因。他說,「因為立法院現在變成了獨裁的打架院。提法案事先不讓其他立委知道內容,就直接強行表決。民進黨不同意,就被狠揍。」「這樣通過的法律缺乏『程序正義』,法治被破壞,台灣就會走向混亂。我們可以合理懷疑,這正是中共想要的——在攻台之前先亂台。」
曹興誠在文中質疑,16位國民黨立委於2024年4月甫上任即赴北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會面,是否「意圖與中共聯手」擾亂台灣民主制度?他說,「這種曖昧行為,失去了民眾的信任,所以面臨罷免。」除此之外,另一個罷免的理由就是公道。立委不好好研究法案,天天打架罵人,每年花掉納稅人那麼多錢,當然要罷免。
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公民罷免運動參與者余宗基估計,這次罷免至少有望成功10席,尤其花蓮將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戰區。他說,「花蓮現任立委壟斷地方資源23年,這次台灣企業界大老,如全聯前總裁徐重仁、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公開表態挺罷免,加上許多退休老師校長的支持,形勢樂觀。」
余宗基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強調:「花蓮如同作戰中心,只要攻下這個堡壘,就象徵大罷免的成功。」
罷免行動如火如荼,中共對此十分不滿,想盡辦法干預罷免行動。根據台灣研究機構IORG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共官方媒體及其附屬社群帳號,共發布約425篇文章與視頻,將罷免運動稱為「綠色恐怖」與「獨裁暴政」。國台辦更是呼籲民眾「不要罷免國民黨立委」,引發台灣民間反彈。
對此,曹興誠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稱:「中國共產黨欺壓中國百姓慣了,還想隔海來欺負台灣人,根本是丟人現眼。」
王智盛認為,台灣民主經歷過這麼多次政治洗禮,中共常常是多說多做多錯。北京此次的介入是「表面克制、實則深入」,雖未動用傳統介選手法,如鼓勵台商回台,但透過媒體操作、社群宣傳,結合藍營論述,進行裡應外合的輿論戰。他警告,中共可能在台灣2026、2028選舉時延續檯面下的操作模式,對民主構成更大的威脅。
此次大罷免運動的最大特色是不同政治理念的陣營合流。從傳統上來說,抗中台派與反共中華民國派對中華民國體制存有歧見,但如今因應共同的敵人「中共」,選擇暫時擱置歷史糾葛,共同打出反共旗幟。
台北市罷團宣導組的Momo是一位上班族,她說:「不管你在台灣是什麼政黨,是執政黨或在野黨,其實都是值得我們人民去支持。我們拒絕的是中(共)國的紅色勢力入侵。」
大罷免的另一個特點是,素人運動的崛起。此次罷免運動的參與者多數無政治經驗。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紡織員工、科技公司行銷專員、教師、年輕媽媽,多是從未參與過社會運動的普通上班族。
Momo表示:「我們不是為了官位,只是因為相信這件事該做。大罷免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我還是要回到原本的生活。」她強調,這是一場來自基層的行動,志工們無所求,也就無所畏懼。
——《佳音時刻》製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