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常春採訪報導)中國經濟兩大關鍵指標走軟,製造業指數回落至榮枯線50以下,房地產銷售額同比下降27%。雖然此前中共高調稱經濟復甦,但專家分析,那只是基數效應,中國經濟前景依然悲觀,核心問題未解決。
PMI兩大指數萎縮 分析:中國製造業被空心化
週二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9月份的50.2降至49.5,回落榮枯線50以下;週三出爐的財新製造業PMI也為49.5,走勢與國家統計局數據一致。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2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PMI跌至50以下,這是正常的,因為目前中國經濟還沒有復甦或反彈的跡象,還在底部運行,所以PMI經濟數據會反覆時好時壞。
「我們之前說過,PMI數據需要連續三個月都有不錯的向上突破50,才能表示經濟有可能出現反彈。」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黃大衛分析,目前中國只有一個馬車,就是出口,而中國進出口主要靠製造業。
他說,「中國真正經濟騰飛不是改革開放之後,是2001年進入WTO之後,中國經濟才真的發達起來。以前走的是計劃經濟的錯誤路線,壓抑、封閉。」
對於製造業萎縮,他認為,在中國,最近十年當局一直在搞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製造業並沒有得到多大發展,製造業一直在被空心化,資本都跑到一些虛產業上去。
「捨棄長處,用短處來追逐全球的競爭地位,過度發展的證券業,野蠻生長的中國金融業,這樣導致的經濟問題現在都彰顯出來了。」
房地產危機在觸發金融危機
中國的房地產占整個經濟的25%左右。黃世聰分析,當房地產經濟往下墜,已經不可能扮演起過去占25%GDP的推動力道,甚至有可能反向萎縮,對中國經濟成長帶來副作用。
「房地產在往下墜的過程中,又會導致銀行資金的放貸緊縮,因為它(銀行)也很怕帳上的房地產,搞不好有一些虧損,它會相對比較保守。這種銀行保守態度會讓整個經濟受到資金不足的壓力。」
黃世聰說,「萬一房地產下跌,造成金融業損失,那這個部分,可是在未來又會變成拖累這些銀行股的狀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黃大衛說,中國房地產相對來說,對於許多虛無飄渺的產業如互聯網利用、互聯網金融、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是實在發展起來的行業。
「過去十年來,中國由於想學美國用金融來稱霸全球的思路,過快地發展金融業和證券業。」他說,這個證券市場,無論是上市企業數量還是融資數量,都是全球規模的。但與中國經濟和股市的表現,以及股民的虧損來說完全不匹配。
「中國一直沒有放棄想學美國用金融來統治世界,但是我們看到的都變成了一個割韭菜行為。」
專家:對中國經濟未來悲觀 核心問題未解決
此前,中共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該局副局長盛來運說,「總的來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但分析認為,這是「基數效應」。黃世聰分析,因為去年是疫情封控期,基數相對比較低,所以經濟成長率看起來是挺強勁,但是整體的後續動能,這其實是外界比較擔心的。
「我們看到中國房地產走下坡路、很多地方在降價,整個全球經濟不景氣、很多外資或廠房外移,整體民間需求萎縮,這些可能都還沒有反映在現在的經濟數據上,所以一般對未來的經濟比較悲觀。」
此外,從中國股市、人民幣匯率都可以看到,資金普遍撤離或是離開中國的狀態,這表示錢的敏感度比公布的數據還要更敏感,顯然從中國內部到外界,都不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
黃大衛補充說,中美貿易戰,中國與美歐的關係緊張,加之全球經濟目前不景氣,需求減少。
此外,中國的一個流動性陷阱。他說,中國的貨幣在過去一二十年一直是每年接近兩位數增長,這是陷入了一個流動性陷阱,也就是說,中國不斷發展貨幣來刺激經濟,這種方式總有一天它陷入一個陷阱。
「就像一個泥潭,你越加油,越陷越深,所以經濟結構還是要從基礎改變。」
他認為,「中國證券產業過分地金融化、製造業過分空心化,其實是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