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4日訊】
【「後李克強時代」:一個不抱希望的年代】隨著李克強的逝去,中國將進入後李克強時代。中國的溫和改革派路線宣告終結,除了剩下一個汪洋之外,「團派」已全數被殲滅。中共黨內已經沒有牽制習近平的聲音和力量。在「後李克強時代」,中國韭菜百姓「改善生活」的願望破滅了,並將迎來一個「不抱希望的年代」,中國將進入政治最黑暗的年代——宋國誠
可以預見,中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將持續加大,中共將鎮壓所有悼念李克強的活動,呈現一種「上壓下抗」的狀態。中國社會將出現一種犬儒主義的反抗、滿腹牢騷的不滿、耶揄嘲諷的抗議等等,也就是「哀莫大於心死」!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憂鬱症」,一種深度的無力感!人人感受到「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夕回到解放前」!
【「送別日,我們只能聽到他們想讓我們聽到的」】美國之音:隨著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的遺體星期四(11月2日)在北京被火化,中國網絡上的紀念聲音再度被打壓。大量相關帖文的評論區被關閉,李克強的圖片被刪除,只有官方敘事能夠被自由傳播。在現有的狹小的言論空間裡,網友們感嘆,與其說是在悼念李克強,不如說在悼念一個回不去的過往。「今天是送別日,我們只能聽到他們想讓我們聽到的,」 一位網民在微博上寫道。
【在李克強身上,許多人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美國之音:清華大學法律教授勞東燕在李克強火化後也指出,這次民眾對於李克強的悼念更多的是在悼念一個回不去的過往。「如其說人們哀悼的是那個人,不如說是『自己一段有希望的時光』,」 她在一篇很快就被刪除的微博帖文中寫道。「人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不是『民族國家』,而是自己的身影:一個人能達到的高度以及他的局限。」勞東燕指出,這樣的大規模悼念並不會引發全國性的政治活動,因為紀念的群體過於「個體的」、「分散的」。然而,她補充道,希望還是存在的。「但是,這種紀念也有新的力量。它折射出一個社會的共識和新的情感模式。它不再是政治性的,恰恰因為這個原因,它又是『新的政治』。」
【李克強北大同學質疑他的猝死】2日的微信上,不少人分享了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大經濟學講習教授海聞等人對李克強的追悼文章。海聞是李克強在北大的同學,也曾擔任過北大副校長。他除了回顧與李克強的交往點滴、李克強對北大的深厚感情外,還提到李「年初才剛剛退下來,應該更加輕鬆,可以更多休息,也應該更加健康了。再說,在現在的醫療條件下,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之一,怎麼可能突然去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