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章洪、易如報導)週二(12月5日),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調為「負面」,並警告說,中共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房地產行業危機等正在加深。專家分析認為,穆迪此次調整評級代表了目前國際社會的一個共識,即看衰中國經濟前景。
穆迪調降中國信評展望 影響廣泛
12月5日,穆迪在聲明中說,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中(共)國當局不得不為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提供更多金融支持,這對中共的財政和經濟狀況構成下行風險。此次降級基於這個情況。
穆迪上次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在2017年,當時將信用評級由Aa3降至A1,原因也是經濟增長放緩和債務上升。當時是中國信評自1989年來首次遭到降級。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穆迪出來的這個評級,首先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展望打破了對中共的預期,這個預期就變得很糟糕了。」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沒有信心。」
他說,穆迪是全球三大最權威的評級機構之一,其評級是影響全球市場的。
「具體層面(的影響)它有兩個。一個是,中(共)國政府國家信用下降了,那麼它發行債券的成本要增加,而且這個債券不一定賣得出去、不一定好賣了,這是直接影響。」
「另一個是,國際大宗物品,什麼石油、黃金、鐵礦石、糧食等等,中國都是大宗買主。那麼,中國這個評級下降的話,人民幣匯率馬上下跌,下跌之後,對國際大宗物品價格的變動就會產生影響。」
「所以這個影響是很廣泛的。」王赫說。
穆迪的上述評級展望調整一出,中國股匯市應聲下跌。當天,A股三大指數集體走弱,滬指跌幅達1.67%,時隔一個半月後再度失守3000點大關;北向資金(外資)淨流出75億元人民幣。
穆迪發表聲明後,中共主要國有銀行全天都在支持人民幣,加大了美元拋售力度;此外,中國主權債務違約的保險成本也升至11月中旬以來的最高水平。
王赫說,「穆迪這個評級一出來,對國際金融界、投資界的影響立馬又增加了一個推動。」
「外資都在撤了,國際金融資本也都在撤離了,國際供應鏈也在加快重組,各國都在搞去風險。」
業界認為,穆迪此舉告訴投資者,中國目前是一個風險區,資本走向會繞過中國。這打擊了中共想通過國際融資和吸引外資來提振經濟復甦的努力。
穆迪調降動作代表國際社會的共識
穆迪同時預測,中國2024年和2025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放緩至4.0%,2026年至203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僅為3.8%。
王赫表示,「穆迪做出這個判斷,代表了目前國際社會普遍的一個共識。」
「過去國內國外對中國經濟的走勢有很大的差別、有很大的差異;現在基本上海內外已經形成了共識,覺得中國經濟長期肯定是完蛋了、走衰了 。」
王赫認為,「他們(穆迪)所做出的評級決定在我們看來已經做得是相當的委婉了」,「它(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能維持到2%、3%就已經算不錯了。實際情況應該比這更嚴重一些。」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大陸的經濟本身趨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且政府的國債殖利率也一直是往下走。
「這些消息面或是市場面都已經反映出來了。」他說,「穆迪只是做到一個後來的確認,中國大陸(經濟)不好。」
穆迪點出中國地方債務問題
近年來,中國債務數字一直在快速攀升。穆迪這次調降中國信評展望,提出對中共地方債務的擔憂。
中國有多少債務?中共回應穆迪時稱,截至2022年末,中共政府債務餘額61萬億元人民幣,包括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和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50.4%。
不過,中共的經濟數據一貫按政治需要造假,廣受外界質疑。摩根大通研究人員6月計算出的中國境內整體債務,已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82%。
除官方公布的顯性債務,大陸各省市地方政府還積累了巨額隱性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華爾街投行估計,中國尚未償還的表外政府債務總額約為7萬億至11萬億美元,其中包括數千個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公司債券(隱性債務)。
業界人士披露,隱性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違約風險很高,規模估計在4000億美元到逾8000億美元。
瑞銀高級經濟學家張寧團隊對近3,000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後表示,大多數公司通過運營獲得的現金連支付利息都不夠。
王赫表示,「中(共)國政府是每隔幾年這個隱性債務就要增加幾倍,增加很多,而且這個勢頭根本是控制不住了,基本上現在處於失控狀態。」
「現在的問題是中共自己也不知道這個隱性債務到底規模有多大。它現在也在摸底。」他認為,「顯性債務每年都是公開的,它用財政收入來償還;隱性債務現在是已經還不了了。」
「地方的隱性債務問題,這已經是個定時炸彈了,隨時可能爆炸。」他說,「進入一個倒計時狀態。」
他說,中共已掉進債務陷阱裡爬不出來了。它給很多發展中國家發了很多債,這個債收不回來;同時中國國內,它自己又欠了很多的債。
「穆迪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問題了,所以才把對中國展望由穩定調到負面了。」
中國隱性債務違約風險已引發國際關注。穆迪調降中國信評展望的當天,《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的巨額隱性債務問題已到緊要關頭」的文章,分析中國巨額隱性債務問題已到了危險關頭,恐迅速演變成一場全國性金融危機。
專家分析中共借新還舊政策的後果
中共當局正試圖防止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潮的出現,以免破壞金融業的穩定。
中共央行行長潘功勝12月2日表示,必要時會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的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化解地方政府現存債務的風險。
今年前11個月,中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總額達9.1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一半用於還債。整體發債金額不但創下同期新高,更超過去年全年的發債規模(約7.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用於借新還舊的再融資債券同比增幅為82%。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認為,借新還舊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目前當務之急的債務,「但這是一個應急方案、急救方案,並不是根本性解決債務問題。」
「發新債意味著你是預期未來經濟的快速增長能夠償還到目前欠的債務,就是把債務攤長、拖長了。」
他說,這完全是非常依賴於未來的經濟增長,而增長最快的民營經濟在整個市場的占比卻在縮小。
「要是經濟增長並不符合原來預期的這麼高,那債務就會越積越高,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就可能會成一個債務危機。」他說。
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共現在其實是沒有辦法進行化解的,它現在只是通過財政手段來往後拖;同時又進行了金融化債,比如說強行要求五大國有(銀)行對這些債務進行借新還舊、進行債務置換,這就把中國的金融系統也給拖進來,遲早也會把它拖垮。」
他認為,「在進行債務置換時還降低了債務的利率,而且這些做法都是強行做的,其實等於把蓄洪水的壩築得越來越高」,「這個債務一崩盤的話,對經濟來說就是滅頂之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