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6日訊】1月5日,A股超4,700隻股票下跌,被稱為「黑色星期五」。至此,2024年頭四個交易日,三大指數「開門綠」、持續下跌。
這實際是2022、2023年跌勢的繼續。2022年,A股終結了此前連續三年的上漲,全年上證指數累計下跌15.13%,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跌幅更大,分別累計下跌29.37%、31.35%,數次打響「3,000點保衛戰」;A股上市公司總體數量增至5,042隻,市值總量為84.32萬億,若剔除2022年上市新股的總市值規模,A股總市值縮水16.21萬億,股民人均虧損7.87萬元。該年上市新股424家(同比下降12.58%),合計募資5,868億元(同比增長2.64%)。加上再融資數據,三大證券交易所2022年股權融資規模也僅1.47萬億元(2021 年為1.5 萬億元)。
2023年,截止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上證綜指全年下跌3.70%;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年線分別跌去13.54%和19.41%。全年幾次跌破3,000點心理大關,甚至12月26日滬指再度失守2,900點。截至年末,A股市場共有5,33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83.73萬億元,較2022年末減少約1.16萬億元。該年313家上市公司在A股完成IPO發行,合計募資3,577.6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4.76%和31.5%;共有469家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合計募集資金7,632.12億元,相比去年下降約四分之一。
股市如此慘澹,對中共當局真是一大諷刺。事實上,「十八大」以來,中共在資本市場的動作非常多,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曾在一個論壇上說「黨中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例如,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2021年9月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2023年2月宣布全面實施註冊制;等等。
但是,這些政策既沒有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走向繁榮,也沒有在消除制度性缺陷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反而是一茬又一茬的割韭菜,讓股民們絕望。
本來,2014年和2016年分別啟動了「滬港通」和「深港通」後,外資開始主要以「北向資金」——被稱為「聰明錢」——的方式進入A股市場,連年淨流入,2021全年累計淨流入約4,322億元,創歷史新高。但2022年以來形勢就急轉直下,2022年累計淨流入斷崖式式降至900.2億元,2023年累計淨流入再降一半僅437億元,為陸股通開通以來的新低。
外資撤離A股,不僅受地緣政治方面的影響,更是因為中國經濟走衰和A股市場的制度性缺陷越發讓人不能容忍了。
舉例而言。在沒有配套制度先行或跟進的情況下,中共當局推行註冊制,結果使股市更糟糕。過去企業上市,由證監會審,註冊制後變成三個交易所各自審,大幹快上,在融資端盲目低價競爭。結果, 2020年8月末,實施創業板註冊制以來,A股多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從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看,花了11年的時間才達到1,000家,而第五個1,000家就花了兩年。在這種背景下,A股上市的數量成了世界第一,融資額也是世界第一,然後是中國獨特的大股東減持套現,韭菜就被這樣割得慘不忍睹,投資人普遍都掙不到錢。上市公司將股市當成提款機,成為A股的標誌性特徵。
去年12月初,金融學者劉紀鵬在公開場合稱,中國資本市場是改革開放以來財富分配不公平、缺少正義的市場。中國的股市16年來長期在3,000點上下徘徊不前,大部分人在資本市場產生不了財富效應。他勸普通股民不要考慮入市,現在不適合炒股。很快,劉紀鵬遭到全網禁言,並已不再擔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
劉紀鵬的遭遇並非孤例,而是中共當前政策——「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不能唱衰經濟」——的體現。
中共的荒唐還不止於此。2023年10月,在中國經濟陷入困境,金融危機一觸即發之際,中共首次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由過去的「全國金融會議」升級而來),竟然聲稱要把中國由一個金融大國建設為金融強國。
大家知道,成為金融強國是有條件的,比如,金融體系市場的發達(金融功能多元化),完善的法治、高度的國際化等等。中國目前具備哪個條件?沒有一個是成熟的。比如,中共政權 「任性」,不可能尊重契約精神,監管難以透明,資本市場無法正常發展;金融市場發育不足,難以滿足實體經濟和居民、投資者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資本帳戶不開放、人民幣沒有自由化、國際化,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低,等等。
然而,國內外看得清清楚楚,當局的政策走向是「向左轉」,將所謂「國家安全」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改革開放」早已停滯甚至倒退,誰會相信中共建設「金融強國」?
或許當局認為,要防止金融危機爆發,就要把牛皮吹得無限大、謊要彌天。但是,再大的謊言也是要破的,再大的牛皮也是要穿的。
2024年A股三大指數「開門綠」,或許可以解讀為股市對中共的警告:你別忽悠了,趕快下台吧!
大紀元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