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地震 南加州能從中學到什麼

【2024年04月05日訊】(記者李愷霖編譯報導)當地時間週三(3日)上午,一場強烈地震震撼台灣,而台灣是世界上對地震準備最充分的地區之一,專家認為,這次地震可以為南加州提供重要的經驗教訓。

這次地震被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得震級為7.4級,造成至少9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與加州一樣,台灣對破壞性強的地震並不陌生。週三的地震是該島25年來的最強地震,專家表示,減少地震造成損失的因素包括:斷層的位置,嚴格的建築法規,以及為自然災害做好準備的共同努力。

「如果地震發生在台北,損失會更大。」地震學家、露西-瓊斯博士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Dr. Lucy Jones Center for Science and Society)創始人露西·瓊斯(Lucy Jones)向《洛杉磯時報》表示,「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斷層沒有靠近主要人口中心。」

靠近震央的台東旅遊勝地花蓮縣受到的破壞最大:多棟塔樓的一樓倒塌,導致大樓傾斜。當局解救了受困的上百人。

台東的建築比都市區的更為老舊,約占全台人口2%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這些建築中。專家說,傾斜的建築很可能未經改造。

台灣上一次大地震是1999年的921大地震,當時位於台北西南的南投縣發生7.6級地震,造成近2,500人死亡。事後官方重新評估並強化了建築標準。

給加州的啟示:投資安全措施很重要

在洛杉磯,結構工程師早就警告混凝土建築在大地震中受損或倒塌的風險,1971年的西爾瑪(Sylmar)地震和1994年的北嶺(Northridge)地震就是這種情況。

儘管如此,加州仍有許多老舊建築尚未按照最新標準改造,有關措施包括增加鋼架或橫樑等支撐構件、安裝新的混凝土牆或修復脆弱的焊接。

結構工程師帕蒂·哈伯格-佩特里奇(Patti Harburg-Petrich)表示:「我們可以從這次地震中得到的啟示是,投資於這些安全措施非常重要。」

內陸帝國地區有數十座尚未改造的老式磚造建築。另據《洛時》獲得的記錄,在洛杉磯,約有6,000棟建築被確認可能需要改造。

洛杉磯市、托倫斯、帕薩迪納、聖莫妮卡、卡爾弗城、西好萊塢和貝弗利山最近都通過法律,要求易受影響的建築實施改造。

警報系統與地震感測器網路

洛杉磯與台灣地震中震感強烈的地區,有另一非常相似之處,就是土壤條件。瓊斯說,洛杉磯盆地和台北一樣,都像「一大碗鬆散的沉積物」,可以「放大」地殼運動。

週三上午,當台北的地面開始隆隆作響時,三立新聞的主播曾鈴媛正站在攝影機前直播。她臨危不亂地說:「其實我本人在現場站都站不穩了,尤其我們的天花板有許多東西都掉下來,也提醒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務必要注意安全。」

台灣位於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一些居民對警報系統沒有覆蓋全民表示擔憂。與加州一樣,警報只發送到可能劇烈搖晃的地區。

不過專家表示,該系統是技術運作良好的範例。限制警報範圍,可防止受損風險較低地區的人們作出過度反應。

加大洛杉磯分校地質學家孟令森(Lingsen Meng)說,台灣的系統會向網路上每個人發送震後報告,告知地震地點和強度,既「教育公眾,也帶來輕鬆感」。這或許是加州可以效仿的地方。

台灣也得益於遍布全島的地震感測器網路。孟令森說,雖然加州人口稠密的灣區和南加地區擁有強大的地震儀網絡,但在莫哈韋沙漠和內華達山脈卻覆蓋不足。他認為,設法利用社區基礎設施來安裝更便宜的傳感器,可以擴大預警範圍,「縮短從地層斷裂到『探測到地震』之間的滯後時間」。

最重要一課:地震一定會發生

地震也引發了花蓮的山體滑坡。瓊斯說,南加州在馬德雷山脈或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發生大地震時,也很可能出現這種現象。

長期以來,地震學家一直敦促加州人做好應對「大地震」的準備,這是指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南部的7.8級以上地震(比台灣地震大2.5倍)。

帕薩迪納的USGS地震學家蘇珊·霍夫(Susan Hough)說,台灣地震造成的斷裂發生在地表下約22英里處。而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最深處僅深入地下10英里。霍夫說,這意味著發生與台灣震級相同地震時,這裡或許會產生更強的地動。

她還表示,加州可以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地震一定會發生。

加州上一次7.0級以上地震是2019年在克恩縣里奇克雷斯特(Ridgecrest)發生的7.1級地震,造成1人死亡、53億美元的損失。該場地震發生在低人口密度地區,幸而避免了更大損失。

霍夫說:「人們可能會覺得,『嗯,是的,地震會發生,會搖晃,但沒那麼嚴重。』但我們會面臨靠近人群的大地震。」◇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