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9日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必須在 2030 年減少碳排放至少 43%、在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IPCC報告指出:交通運輸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為達淨零排放目標,要致力於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
不難看出,這個「淨零」目標是一種人為推動的政治議程。在減碳的時間壓力下,全球各國已經陸續訂出禁用燃油車法案,如挪威、荷蘭宣布2025年禁售燃油車;德國、印度宣布2030年禁售;日本是2035年;法國、英國及西班牙是2040年。
然而,政治政策終究左右不了市場經濟。近期,有越來越多的車主逆勢捨棄電動車,回頭選擇燃油車。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簡稱 AAA)調查民眾購買電動車的意願,結果顯示, 2022 年有 51% 受訪者「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購買電動車,2023 年達 53%,2024 年更有63%不願意買電動車,比例創下三年新高。
相對地,「可能或非常可能」購買電動車的比例,也從 2022 年的 25% 降低到 2024 年的 18%。
麥肯錫顧問公司最近對全球消費者做調查,最早期買電動車的車主,有接近30%的人有意再度換回燃油車。美國電動車主想換回來的比率又更高,達到46%。
燃油車回歸原因何在?
明明從2020年之前,世界各國就已經十分篤定要朝全電動車的目標邁進,還紛紛宣布禁售燃油車的政策與時程,電動化趨勢看來勢在必行。然而,近幾年為何又出現「油車回歸」的風潮?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售價。在美國,雖然電動車價格下降,還有稅收抵免或補貼,但電動車仍然比燃油汽車貴得多,兩者價差大概是15,000 美元至 20,000 美元。在歐洲,現在對電動車的購車補助也開始削減。且維修費用、耗材也較昂貴。
二是充電樁基礎設施不足。各國車主普遍認為充電站設施不足,開車出門可能面臨車子在行駛中沒有電的情況,令人焦慮。也少有車主有條件自己設置充電設備,在家中沒有辦法充電。
三是電池續航力不足,且充飽電需要太久的時間。對頂級車款來說,電池技術升級使電動車行駛里程數增加,沒有這個問題;但對多數人使用的一般車款來說,目前反應電池續航力還是不夠。
在商言商,市場供需法則終究會主導車市。超出多數車商與專家學者預料之外,現在全球的電動車需求出現下滑,令許多車商蒙受損失。然而,有一家車商近年逆勢堅持投資銷售混合動力車,獲得可觀成長;它是豐田汽車。
豐田逆風投資油電車獲利
2023年,豐田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營利的最大功臣就是年成長超過三成,占豐田全球總銷售量35%的油電混合車。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數據,2024年2月,油電混合車的銷量是電動車銷量的五倍。到2024年5月,豐田的油電混合車銷量較同期仍成長了超過兩成。
長年遭受環保組織、專家媒體、投資界批評的豐田章男,至此證明他的商業判斷是正確的。
據《商業週刊》報導,豐田章男堅持發展混合動力車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全球有十億人口生活在沒有電力的地區,電動車無法為這些人提供交通服務,不該為了製造電動車,限制人們移動的方式和能力。豐田會繼續向這些地區如沙漠,供應車輛。「是否使用電動車,應該由客戶及市場決定,而不是由政府控制。」豐田章男說。
中國電動車產業將出現危機?
那麼電動車的未來又在何方?有報導認為,目前電動車的供給過剩,中共當局堅持發展電動車、電池等「新質生產力」,中國大陸數量龐大的消費者可以消化電動車庫存。
據《經濟學人》一篇報導估計,中國(中共)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年度投資已達1.6兆美元,約為投資總額的兩成,亦相當於美國2023年所有投資的四成三。在政府推動下,中國部分工業的產能在2030年可望增加超過七成半。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中共的計畫從根本上就是錯的。首先是忽略了中國的消費者支出只及GDP的 37%,遠低於全球水平,要在房地產市場低迷之際提振消費,最重要是推出刺激消費政策;其次,在中國內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部分新產能自然要靠出口,但現在美國和歐洲都很警惕中國的電動車出口;這種傾舉國之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以解決經濟下行的方法,註定不可行。
筆者認為,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將來有很大機率出現危機。一方面,中共以「計畫經濟」的方式,意圖以政治政策控制市場經濟,用政治指揮棒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全力發展電動車等產業,造成現在中國國內各家電動車廠商產能大增,已經陷入低價內卷的窘境,中國廠商苦不堪言;再加上現在國際間出現消費趨勢轉向,電動車銷售增速趨緩,還有歐美國家對中共實施關稅壁壘等出口障礙,勢必讓全世界的電動車需求減少。
如此一來,供給大增、需求減少,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的前景堪慮,低價競爭會越來越嚴重,將來各廠商撐不下去,出現各種「爆雷」,也是一個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