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有小孩之前,偶爾會聽到「別人不用給孝親費,為什麼我要給?」「為什麼每個月要上繳這麼多,我自己都養不活了」,也會聽到「我爸爸媽媽很小氣,不讓我出國讀書」這樣的抱怨。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經常在想親子間的金錢關係。
當父母和小孩要求孝親費時,孩子會說:「是你硬要把我送去補習、學才藝,我不要也不行,現在你回來跟我討?」
當孩子要求父母拿出錢時,孩子會說:「你又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把我生下來,養我是你的義務。」
這些狀況都讓我決定在孩子出生以後,要點點滴滴的透過行為和話語來傳達我對金錢的看法與原則,和孩子形成良好的金錢關係。
經營親子金錢關係 兩大原則建立良性循環
原則1. 親子共築金錢互助理念
在孩子身上花錢,像是買設備,買衣服,孩子謝謝我的時候,我會跟孩子說:「你們現在還沒有能力賺錢,媽媽很願意把賺的錢跟你們分享。以後媽媽老了,需要幫忙,如果你們有能力,也願意的話,請多多支持。」
這種話語很甜蜜。話語中傳達了「我願意,因為你值得,沒有誰欠誰。」
在身教上,我也是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互助精神。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會上繳給我爸爸媽媽,然後說「謝謝媽媽。」
孩子大一點了,我會請孩子幫我把孝親費以現金的方式雙手奉上給阿公阿嬤,並且對阿公阿嬤說:「謝謝阿公阿嬤。」
這種話語很甜蜜。話語中傳達了「我感恩你在我沒有能力時與我分享財富。」
就如同我跟孩子說:「阿公阿嬤一份薪水要養我們那麼多人,在我們還不會賺錢的時候支持我們,因此我也想要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支持阿公阿嬤。」
就這樣在生活點滴中,親子間在金錢上形成了互助的觀念。
原則2. 引導孩子建立安全帶共識
雖然我對孩子是慷慨的,但是我的記憶中,孩子不會跟我提出超過我能力範圍的要求。因為我們都同意是在安全帶原則下彼此互助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他們有想要買太貴的玩具或是價格太高的東西時,我不會下結論說「太貴了,不可以」,而是讓他們腦中有一幅地圖,了解為什麼我沒辦法同意這筆支出。
這幅地圖是有關我一份薪水要養三個人是如何分配的。我會讓他們知道我賺多少錢,付完房租、孝親費、水電、汽油等固定支出之後,還剩下多少。
孩子看到還有剩呀,為什麼不能買我要的東西呢?
我會老實跟孩子說,就像你們現在這樣的狀況,沒有能力賺錢,需要媽媽幫忙付錢,有一天媽媽老了、退休了,沒有賺錢時,需要有儲蓄來幫我支應年老以後的生活,因此這些錢是要養老的。
剛開始孩子會天真的說:「我會養你。」
我會謝謝孩子,然後跟他們說:「如果我能夠照顧自己,那是最好的;然而未來的事情都還不確定,我還是得先做打算」,並且舉一些世事無常的例子。譬如親戚間也會有出國打拼的孩子,即使有心,也無力在金錢上支持父母。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己也看到世事無常的例子,甚至現今社會的低薪,他們也意識到:「我會養你」,這是一句連自己都不知道能否做得到的承諾。
因此我的孩子不會認為我無法供應他們出國讀書,幫他們付房子的頭期款是不愛他們、不顧他們。他們知道我得先照顧好自己,這樣才能在我晚年時你好我也好。
上述的共識是基於「安全帶原則」,就像搭飛機的時候要先繫好安全帶,才能夠幫別人繫安全帶一樣;我對孩子不犧牲、不割肉,孩子對我也才不需要犧牲、不需要割肉。
親子間有了這樣共識,現在與未來才不會有怨懟。
我們都看過犧牲時滿腔悲壯的熱血,時日久後的那個怨與恨。
我喜歡親子間的關係是滋養的,而不是被「犧牲是美德」所綁架,因此我和我的孩子共享著互助但不犧牲的金錢關係。和孩子有了對金錢的共識,親子間就比較不會因為錢而有了不愉快的關係。◎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郭葉珍臉書)
責任編輯:曾臻
●化解親子衝突不用委屈自己!這樣溝通最有效
●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 提升安全感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