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很容易發脾氣? 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5年02月12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你可能有一些很容易生氣的親友,他們會為了一點小事而大發雷霆。這些人似乎有易怒的傾向,可能是心理、生理或環境等因素造成的。現在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美國心理治療師暨作家吉利斯(Kaytee Gillis)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有些人很容易生氣或沮喪,她舉了她的病人伊迪(Edie)的例子。

伊迪素以易怒和缺乏耐心而聞名,她的朋友和家人一直都認為她很容易煩躁。工作上的小小不便——例如電子郵件回覆延遲或有人在她需要時使用影印機——都會讓她感到沮喪。在家裡,她因為誰應該洗碗的爭議而對丈夫大發脾氣。

伊迪在與吉利斯第一次會面時說:「我想,我一直都是這樣。小時候,我媽媽就說我總是脾氣暴躁。」

吉利斯表示,大多數人都曾經歷比平時更容易發怒的情況,例如因為與配偶有爭執等小事而發脾氣,但像伊迪這樣的人卻比其他人更容易發怒。很多人應該都遇過這樣的人。

儘管人們會因為心理、生理或環境等因素而變得易怒,但吉利斯經常發現,容易生氣的人都必須對抗心理健康問題或其它方面的健康問題。

以下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發怒的一些主要原因:

●不受控制的壓力或創傷經驗——長期壓力會降低人們對挫折的忍受力,使他們更容易生氣。在理想情況下,壓力是短暫的,例如應對工作變動或人際關係的壓力,但如果某人承受持續不斷的壓力,這可能會引發易怒的感覺。

吉利斯舉例說,她的很多病人在經歷似乎無法控制的壓力或創傷(例如不良工作環境或家庭暴力)後,出現了易怒的情況,於是求助於她。

當某人精神或身體疲憊時,他們管理情緒的能力就會減弱。人們在已經惱怒時更容易找到令人惱火的事情,並讓小事看起來比實際情況還大。這有點像滾雪球效應,事情越滾越大。

爭吵,其實源於身體的求生本能及其帶來的害怕情緒。(Shutterstock)一對男女在吵架。(Shutterstock)

●心理健康狀況——易怒可能是某些心理健康狀況的徵兆,例如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或躁鬱症等情緒障礙,尤其是對於年輕人或首次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有研究顯示,焦慮和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編者按:一種不輕易相信別人的人格特質)都與易怒和沮喪的經歷增加有關。

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因為易怒情況而接受治療時,找出可能導致情緒變化的心理健康症狀或擔憂至關重要。

●生理健康狀況——某些醫療或身體健康狀況,例如慢性疼痛、消化問題或未確診的睡眠障礙,也會使人更加煩躁。當你身體不舒服或疲憊時,你很難保持冷靜。

同樣地,影響身體或大腦健康的狀況或荷爾蒙失衡也會造成情緒變化。比如說,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神經傳導物質在調節情緒和方面發揮作用,這些化學物質的失衡可能會讓人更容易發脾氣。

如果你有這些情況 應該怎麼辦?

吉利斯建議,退後一步並試著將讓你沮喪的特定事件與你的整體沮喪程度分開,可能會有所幫助。這意味著你需要花一點時間進行自我反省。了解情緒如何影響判斷可能會讓你對自己的反應更加清晰或更富有同情心。

此外,意識到何時要尋求協助也很重要。如果你最近感覺比較容易生氣但不確定原因,花一些時間探索根本原因可能會有所幫助。

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知道造成壓力的原因(例如不良的關係),別人的協助可以驗證這些原因並幫助你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你正在對抗易怒或與其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請向可以提供協助的治療師尋求支援。

責任編輯:茉莉

推薦閱讀:
身體有4種「快樂物質」 抗壓力解憂鬱 還能止痛
了解憤怒的10個要點 你會怒氣全消
不吃油、米飯?讓大腦開心的食物吃對就不怕
老愛發脾氣 是這裡病了!中醫2招來治
兒科醫師:不用動怒 讓孩子停止哭鬧的方法
聰明人為何不爭吵?3個方法戒掉吵架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