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報導】在全球貿易局勢劇烈震盪、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之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經濟學家俞偉雄博士,於4月17日(週二)舉辦線上講座,深入剖析川普政府最新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可能衝擊,並就通膨、企業投資、製造業回流,與財政調整等議題,提出前瞻性觀察與建議。
俞博士自2011年加入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長年專注美國、中國及南加州經濟預測,並在UCLA與哈佛繼續教育學院,教授數據分析與預測課程。他於2019年獲頒UCLA繼續教育學院數位科技傑出講師獎。
關稅政策帶來巨大衝擊 全球不確定性升高
川普總統上任後大動作推行貿易重整政策,2025年4月宣布對所有國家實施「全球對等關稅」,意圖平衡貿易逆差,強化美國供應鏈韌性。雖然部分關稅措施於4月9日暫緩實施,但政策訊號已引發全球股市劇烈波動。
俞博士表示,川普這波政策將帶來顛覆性改變,其影響快速而深遠,導致市場高度緊張。根據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顯示,現階段的不確定性程度已接近COVID-19高峰時期。
儘管如此,他預期多數國家最終將與美方達成協議,避免重回高風險的對等關稅制度。統一10%的關稅水準雖仍具壓力,但相對較能被全球主要貿易夥伴接受,可能成為短期內的新常態。
關稅對物價影響可控 不至引發通膨
針對外界關心的通膨問題,俞博士援引歷史資料比較分析。他指出,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中,油價暴漲造成家庭消費成本(PCE)大增超過7%,引發經濟衰退。而2022年儘管能源價格上漲42%,但PCE成本僅增加1%,並未導致經濟衰退。
根據他對2025年新關稅政策的預估,整體PCE成本增幅最多約1.6%,遠低於70年代水準,不至單獨引發衰退。「是否引爆物價壓力,關鍵在於企業與消費者能否成功調整供應鏈、找到替代來源。」他說。
目前,美國核心通膨年增率已自2月的2.8%降至3月的2.4%,其中大多數壓力來自房租與服務業,商品價格漲幅趨緩,顯示供應鏈逐漸恢復,未來物價趨勢仍屬可控範圍。
企業與消費穩健支撐經濟基本面
俞博士認為,除了消費者,企業也有能力承擔部分關稅成本。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資料,美國企業稅後利潤占GDP比重仍高達11%,處於歷史高點,資本充足,具備重整供應鏈、回流投資的能力。
他表示:「企業有錢,具備將部分海外生產設施遷回美國的條件,特別是半導體、製藥等關鍵產業,有望藉由AI與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重振本土製造。」此外,3月份零售數據依然強勁,顯示內需仍穩,經濟韌性不容小覷。
房市穩定成支撐 商業地產逐步回溫
在不動產方面,俞博士指出,美國新屋供給多年來低於歷史平均,每年約140萬戶,導致需求大於供應,是支撐房價的主因。「房市對經濟的影響遠大於股市,近期股市下跌雖有影響,但整體影響有限。」他說。
商業不動產方面,辦公室市場近年雖疲弱,但已有觸底反彈跡象。隨著製造業回流與核心城市治安改善,辦公與零售空間的價值可望回升,工業地產更因供應鏈重組受益顯著。
利率調整空間仍在 需防政策誤判
談及利率走勢,俞博士指出,美聯儲目前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4.4%,預期今年底前將降至3.9%。他強調,未來將維持1%至1.5%的實質利率水準,避免重演過去資產泡沫與高通膨的錯誤。他警告,若因應通膨過度升息,反而可能壓抑企業投資與消費,導致經濟放緩。政策制定者應保持彈性。
財政調整宜漸進 避免削支過猛引發衰退
針對財政赤字問題,俞博士指出,目前美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達6.5%,長期不可持續,但也不可操之過急。他建議,未來一年,削減赤字規模應控制在1,500億至2,500億美元之間,以避免類似1937年削支過快導致的衰退重演。
他強調,透過溫和削支與關稅收入並行,可為美國爭取時間重整財政結構,實現更具永續性的經濟體系。
展望未來:風險與機會並存
俞博士表示,儘管整體經濟尚稱穩健,但衰退風險仍未完全排除,尤其需密切關注美中關係及中國經濟走向,若中國經濟出現問題,可能對全球供應鏈與美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俞博士對短期經濟前景持審慎樂觀態度。他預估2025年GDP成長率約為0.8%至1.2%,雖低於先前預期,但尚不構成全面衰退。他強調,企業獲利強勁、內需穩定、製造業回流具潛力,皆為支撐經濟的重要基礎。
他表示,儘管美國當前面臨高關稅壓力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但整體經濟基本面仍展現出強韌特質,短期內並無明顯衰退跡象。他預測2027年,隨AI應用深化、供應鏈重組完成,與關稅政策塵埃落定,美國有望迎來新一波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