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到美國的新移民,都以為只要有錢、有存款,就能輕鬆貸到款。其實銀行最看重的不是你存了多少錢,而是你的信用紀錄。 對許多習慣「先攢錢再花」的華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觀念。
信用紀錄是「金融身分證」
在美國,信用紀錄不僅僅是銀行的參考文件,而是您在社會上的一張「金融身分證」。核心指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FICO 分數(由三大信用局根據還款歷史、負債比例、信用年限等計算)。
750 分以上:優秀,能獲得最低利率。
700 分左右:良好,大多數貸款產品可輕鬆申請。
650 分以下:偏弱,貸款利率可能偏高,甚至被拒。
James 提到,他手上曾有客戶,銀行帳戶裡明明有好幾十萬美元存款,卻因為沒有信用歷史,最終貸不下來。這反映了美國金融體系的邏輯:錢可以是父母給的、一次性存入的,但信用紀錄卻必須靠自己一點一滴養成。
為什麼銀行比存款更在意信用?
原因很簡單:存款只能證明「你現在有錢」,卻不能保證「你未來還錢」。
銀行的風險控制:貸款金額往往是幾十萬、上百萬美元,銀行需要知道借出去的錢會按時回來。
信用紀錄能看習慣:一個人過去十年是否準時還款、是否經常刷爆卡,這比短期存款更能預測他的還款能力。
正如 James 所說:「美國的經濟是建立在借貸之上的。你要讓銀行相信,你不是一次有錢,而是長期守信的人。」
信用分數的「連鎖效應」
許多人以為信用只跟貸款有關,其實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房貸與車貸:
分數高的人,利率往往能低 0.5%~1%。一筆 50 萬的貸款,30 年下來能差出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
租房:
房東和管理公司會查信用,信用差的人即使有押金,也可能被拒。
保險費率
汽車保險公司也會參考信用分數,分數低的人保費更高。
就業機會:
部分公司在招募涉及財務的職位時,會查應聘者的信用紀錄。
換句話說,信用不只是金融工具,而是美國社會對「可靠性」的衡量標準。
如何養好信用紀錄?
官方和金融機構都提供了明確的建議:
及早辦信用卡:就算額度只有五百美元,也要開始建立歷史。
控制使用率:保持在信用額度的 30% 以下。比如額度 1,000 美元,每月最好不要刷超過 300 美元。
準時還款: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任何一次逾期都可能重挫分數。
避免短期內大量開卡:過多申請會被視為「資金緊張」。
定期檢查信用報告:美國聯邦法律規定,每年可在 AnnualCreditReport.com 免費查一次。
存款仍然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
當然,這並不是說存款完全不重要。購房時,您需要有首付款(通常 20% 左右)以及幾個月的預備金。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規定,每個帳戶存款最高 25 萬美元受保護,這能保障資金安全。但是,存款只是入場券,能否獲得理想利率,還是要靠信用紀錄來加分。
結語
對於剛來美國的新移民來說,最需要調整的心態就是:在這裡,信用比現金更值錢。
James 的提醒: 想在美國立足,不能只看存款簿上的數字,更要重視那張「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成績單——信用分數。存錢能帶來安全感,信用則能打開機會之門。懂得兩者的差異,才算真正走進美國社會。
諮詢郵箱:chen84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