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關節提早受損!專家教你從根源預防與調理

慢性關節和肌肉疾病不只是老年人才會有。早在疼痛的症狀出現之前,日常的不良習慣就已經在悄悄醞釀患病風險。

例如,一位背痛患者可能先從主治醫師那裡獲得止痛藥,再被轉介至物理治療;若疼痛持續,還可能需要進行各種影像學檢查。然而,有沒有人真正探究疼痛的根源?

功能醫學全科醫師英德拉·巴拉坦(Indra Barathan)博士對《大紀元》表示:「當我們站在全局的角度,從整體上審視身體的平衡能力、行動能力、力量、營養、壓力以及個人的整體生態環境時,我們就能更好地幫助患者康復。」

骨骼肌肉疾病:全球流行趨勢與數據

不幸的是,對於許多骨骼肌肉疾病(如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痛風、肌肉減少症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全局整體考慮的方法並不是主流。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些疾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目前在美國影響超過 1.21 億人。

在全球,慢性骨骼肌肉疾病已成為造成行動障礙甚至殘障的主要原因。它們不僅影響行動能力,還會降低生活質量,並增加跌倒、骨折和住院風險。

2021 年,全球約有 6.07 億人患有骨關節炎,較 1990 年增加了 137%。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的病例也分別激增 125% 和 150%。

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平均治療費用超過 21,800 美元,對社會與患者而言都是沉重負擔。

骨骼肌肉疾病高發的關鍵因素

年齡增長是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和骨骼強度自然下降。但「炎症」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慢性低程度的發炎現象——發炎性老化(inflammaging),會加速骨骼與肌肉衰退。

巴拉坦博士指出:「炎症往往是許多慢性健康問題的根源。許多以『-itis』結尾的疾病,如關節炎或肌腱炎,都與炎症有關。」

炎症本是正常修復反應,但若不良飲食、長期壓力或環境因素持續存在,炎症會轉為慢性,導致症狀反覆,甚至出現多種疾病。

功能醫學強調从深層探究根源,而不僅是緩解表面症狀。巴拉坦博士表示:「人的生活方式往往是造成骨骼肌肉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良飲食會讓骨骼與神經脆弱;久坐生活方式導致肌肉無力與平衡下降;長期壓力則影響睡眠、飲食與活動習慣,削弱身體的恢復力。

治療效果的落差與藥物挑戰

雖然大眾對肌肉骨骼疾病的認識逐漸提升,也有臨床治療指南,但在實際醫療中,持續提供高品質護理仍不容易。醫療人員的短缺、治療的複雜性以及對治療的普遍誤解,都進一步拉大了「最佳治療策略」與「患者實際得到的治療」之間的落差。

巴拉坦博士指出: 「當治療不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目標,而是針對內在的根本原因時,治療效果往往會更好。」

然而,這種「整體全局化、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並未被廣泛採用。更複雜的是「多重用藥」問題,尤其在老年患者中,不同藥物之間可能互相影響,可能削弱療效或引發其它健康问题。

預防為先:飲食與生活方式策略

由於單純「對症治療」存在局限性,預防才是更長遠的方向。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註冊營養師安吉爾·普蘭內爾斯(Angel Planells) 對《大紀元時報》表示:「生活方式和營養應被視為預防和治療的首要策略。」

他建議留意攝取充足營養,包括:

鈣與維生素D:維持骨骼強度必需。來源包括乳製品、強化植物奶、深綠色蔬菜,以及日曬或補充劑。

蛋白質:每日每公斤體重1.0–1.2克,維持肌肉量。來源有瘦肉、雞蛋、乳製品、豆類、堅果與種子。

Omega-3脂肪酸:具抗發炎作用,對關節健康有益。來源如魚類、堅果、橄欖油。

鎂、維生素K、磷:支持骨骼與肌肉功能。

低鈉低糖飲品:避免鈣質流失,推薦牛奶或100%果汁。

普蘭內爾斯強調:「能夠以食物為主要(補充營養的)來源最好。」若因疾病或年齡導致營養不足,則可考慮營養補充品,但需先諮詢專業人員。

健康生活方式的加分項

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關鍵。

規律運動:負重與阻力訓練能提升骨密度、肌肉量和平衡感。研究顯示,每週 5 小時中高強度運動能明顯降低腰背痛與頸肩痛風險。

戒菸限酒:菸草與酒精會影響營養吸收與骨骼生成。

定期檢查:巴拉坦博士建議,應檢測血糖、三酸甘油脂與骨密度等指標,及早追蹤健康狀況。

普蘭內爾斯補充:「肌肉骨骼的退化並非無可避免,許多年齡相關的變化,其實可以透過正確養生方式延緩,甚至逆轉。」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9-23 20:45 | 修改:2025-09-23 20:4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