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武術,不少人腦海裡浮現的是電影裡的畫面:身姿飄逸、拳腳翻飛、動作賞心悅目。但也有人冷嘲熱諷:「那不過是花架子,不經打!」尤其是在綜合格鬥(MMA)風行的今天,網路上充斥著「傳統武術被三拳打倒」的視頻,更讓許多人對武術的實戰性質疑不斷。那麼,中國武術到底是「花架子」還是真功夫?少林寺前副總教練、警拳道創立者陶忠先接受本報專訪時,給出了他的看法。
中國武術的三種層次
陶忠先認為,中國武術不能一概而論,它其實包含三個層次:
套路: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常見於比賽和電影,舒展漂亮,翻騰跳躍,觀賞性極高,但主要強調美感和規範,並不以「一招制敵」為目的。他直言,這類佔了中國武術的八成,也因此讓外界覺得武術「好看不實用」。
散打:
以剛克剛,以快制勝,這才是真正能上場的功夫。散打講究拳、腳、摔結合,近身對打,硬碰硬。陶忠先創立的「警拳道」就是散打系統的代表,講究快狠準,出手如風,幾秒鐘就能制敵。
功力(武術氣功):
例如鐵頭功、鐵腿功、鐵布衫,看起來能碎石斷木,展現的是身體承受力與極限。雖然表演效果強,但實戰作用有限。
「這三者缺一不可,套路表現的是武术美学,散手搏击才是實戰精髓,功力是为加强打击力度的一种特殊训练方法」陶忠先院長說。
花架子,為何會成為武術主流?
近幾十年來,武術更多以「套路」形式走進大眾視野。電視節目、比賽舞台和電影裡的動作設計追求美感,而不是搏擊效果。久而久之,觀眾習慣了這樣的武術印象,自然覺得它「不中用」。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強調安全,許多武館為了避免學生受傷,只安排基本動作、套路和體能訓練,缺少對抗演練,導致「學武的人多,真能打的人少」。再加上網路上流傳的「傳統大師被秒殺」視頻,更加深了武術是「花拳繡腿」的刻板印象。
「以柔克剛」?陶忠先的不同見解
很多人提起太極,都會說「以柔克剛」。但陶忠先卻直言:「武术中的以柔化剛和以柔克刚是两种概念,在真正的散手搏击中,柔,克不了剛,柔,只能化刚。真正的對抗,需把握时机以快制勝。可先以柔化刚,再急速出招以剛克剛。」比武要取勝,靠速度、力度和巧妙的技术。他舉例說,警拳道空劲斩穴拳只有24式,但蘊含上百種變化招數。要想真正打出效果,就必須先拆解套路中潜藏的每一招,进行假想空击训练、打沙袋打假人、模拟对抗,从中领略制敌之奥妙,最终才能用于实战搏击、擂台对抗。
美國社會怎麼看「martial arts」
在美國,「martial arts」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它既可以指中國功夫、空手道、跆拳道,也包括柔道、泰拳和巴西柔術。對美國人來說,學武術的目的大致有兩類:
健身與教育:許多家長送孩子去學武術,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看重紀律、自信與專注。課堂上要求立正、行禮、吶喊,這些儀式感在美國反而很受歡迎。
格鬥與自衛:年輕人更傾向MMA、泰拳或巴柔,因為能直接實戰對抗。中國功夫在美國市場更多被視為「文化性」武術:太極用於養生,少林拳用於文化展示,只有少數館主強調「實戰功夫」。
結語:真功夫在「怎麼練」
那麼,中國武術究竟是不是「花架子」?陶忠先的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論。套路練習確實偏表演,但它能打下基礎;功力訓練展示人體潛能;而散打才是硬碰硬的实战真功夫。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武術的價值早已不僅限於打鬥。它可以是孩子的教育課程,可以是成年人健身養生的方式,也可以是格鬥技術的訓練。與其爭論「是不是花架子」,不如問:「你需要的武術是什麼?」
警拳道武功學院
聯繫電話:408 896 0999
每週一 三 五 下午 六點開始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