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是無聲殺手 洛官員警告家長提防

【2025年10月29日訊】(記者姜琳達洛杉磯報導)美國正在嚴厲打擊芬太尼等毒品犯罪。隨著萬聖節臨近,洛杉磯官員警告父母切勿放鬆警惕,毒販仍在通過「毒糖果」等方式運輸芬太尼,並一直利用TikTok等社交媒體瞄準年輕人。

10月28日(週二),洛縣檢察官內森·霍克曼(Nathan Hochman)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整個洛杉磯縣與芬太尼相關的死亡人數正在下降,但這種合成阿片類藥物仍然是18至40歲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人們務必要警惕這一「社區中的無聲殺手」。

資料顯示,芬太尼是一種合成類鴉片,它的效力是海洛因的50倍、嗎啡的100倍。

「芬太尼每天至少奪走洛縣八條人命。」霍克曼說,「芬太尼能在2分鐘內奪命,僅僅2毫克就足以致命,2毫克大約相當於一顆米粒的重量。僅今年初我們查獲的50磅芬太尼,就足以製成1,100萬餘劑致命毒品,足以殺死洛縣所有的人。」

許多死於芬太尼中毒的人,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攝入了這種毒品。霍克曼指出,墨西哥販毒集團將芬太尼摻入各種毒品,包括大麻、可卡因、搖頭丸和海洛因,以及一些假藥丸,例如阿德拉、阿普唑侖、羥考酮和Percocet(羥考酮/乙醯胺酚)。

自2024年以來,洛縣檢察官辦公室已經提起了426起與持有、販賣、運輸或分發芬太尼等管制毒品相關的案件,強有力的執法也使洛縣去年的芬太尼致死人數大幅下降了37%、與冰毒相關的死亡人數下降了20%。

但洛縣警署警長羅伯特‧盧納(Robert Luna)週二表示,社區並不能掉以輕心,「毒販為了兜售這種致命毒藥會不擇手段」。

毒販多種手段兜售毒品 青少年成主要受害者

社交媒體是把雙刃劍,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甚至有孩子因此喪失生命。

2021年2月,著名治療師和人際關係專家勞拉·伯曼(Laura Berman)博士公開揭露,她16歲的兒子通過社交媒體被引誘吸毒,最終死於一場意外的吸毒過量,而毒販最初是通過社交媒體聯繫上了她兒子。

2020年5月14日,年僅22歲的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學生查理‧特南(Charlie Ternan)為緩解手術導致的背痛,在社交媒體SnapChat上,向陌生人士購買了一顆名為「Percocet」的止痛藥,該藥片就是摻了芬太尼的假藥。結果他誤服後不幸喪命。

2022年,加州也陸續發生多起學生誤服摻芬太尼假藥身亡的慘劇。霍克曼在週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他非常佩服伯曼博士勇於用自己的故事警示所有父母。

「我也支持推動法案⋯⋯要求像Snapchat和TikTok等在線平台,允許家長在孩子的手機中安裝監督軟件,以便檢測孩子是否接觸了毒販、槍枝或網絡霸凌等危險內容。」霍克曼說。

洛市警局分局副局長艾倫‧漢密爾頓(Alan Hamilton)補充道,毒販會在社交媒體上與受害者達成交易,然後將毒品放在隱匿交接點,等待受害者去取。​​

「家長需要注意孩子們在網上和社交圈接觸什麼。」他說,「事實證明,那些販毒分子通過社交媒體向你的孩子們兜售毒品。」

警方提醒父母:警惕危險糖果

另外,毒販在前幾年擅於利用糖果運輸和偽裝芬太尼。例如2022年起,美國多地頻繁發現偽裝成糖果的「彩虹芬太尼」(rainbow fentanyl):不法之徒或將芬太尼藥丸偽裝成糖果,或將芬太尼摻入備受孩子喜愛的糖果與零食中;無論從視覺、味覺還是嗅覺上,都難以分辨芬太尼糖果與正常糖果的不同之處。

萬聖節即將來臨,漢密爾頓再次提醒所有父母,一定要檢查孩子所討要的一切糖果。確保糖果是密封的,而且有熟知品牌商標。如發現其沒有正規包裝,或有被打開、篡改的痕跡,一律不要給孩子吃。

「如果有人給你的孩子傳遞了毒品,立刻撥打911。」他說。◇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10-29 17:57 | 修改:2025-10-29 17:57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