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不再是選項 聖荷西「收容責任制」見效

【大紀元記者林子晨綜合報導】聖荷西市長馬漢近日宣布,「收容責任制」政策初見成效:當安全、有尊嚴的住所可得時,露宿不再是選項。截至10月26日,哥倫布公園已有254人(68%),搬入過渡或永久住房,體現市府「先安置、後執法」的方針正逐步奏效。

馬漢指出,「收容責任制」(Responsibility to Shelter),是聖荷西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轉折點。政府不再被動清場,而是建立行為規範與支援體系,幫助露宿者重返生活正軌。他強調,改變行為的關鍵,在於清晰的規範與可行的選擇,「正如安全帶與垃圾回收政策一樣,當制度確立、並執行到位」。

根據市府規劃,「收容責任制」包含三項重點措施:
一是「先安置、後執法」,確保在提供庇護的前提下執行禁營;二是推行「低門檻過渡住房」,允許住戶攜伴侶與寵物入住,並提供心理輔導與就業協助;
三是劃設「禁營區」,維護學校、公園與水道周邊安全與環境。

市府強調,該政策的目的並非懲罰,而是在人道與秩序間取得平衡,讓無家可歸者有真正的去處,也讓社區恢復安全與尊嚴。

在經費方面,市府文件顯示,2025至2026財年,聖荷西已從「Measure E」可負擔住房基金中,撥出約4,700萬美元,用於擴建過渡性住房、外展安置,與清理營地,並申請州級「無家者住房援助與預防計畫」(HHAP)補助。過去三年,聖荷西在無家可歸者服務上,累計投入超過3億美元,資金來源包括市、州及聯邦政府的資源。馬漢表示:「我們已投入必要的資源,確保每一位居民都有安全的去處,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良心。」

約有25戶房車住戶,起初兩度拒絕市府提供的「房車回購+過渡屋」方案,即2,000美元回購房車,並安排進住低門檻過渡社區,可攜伴侶、寵物與物品。在未經充分規劃與社區溝通的臨停爭議後,VTA限期要求車輛離場。市府再度釋出同一方案,最終17人改變決定,選擇入內。這正是「先安置、後執法」的實務路徑。

市府已營運8處過渡社區,並新近擴建Rue Ferrari點位;提供獨立房間與就業、身心健康、求租輔導等服務,讓住民從街頭創傷中穩定下來,銜接永久住房。同時,Berryessa BART旁700戶新社區已破土,近四成屬可負擔住宅,為「收容責任制」提供後續承接,與長短期並進的住房梯度

方案推進與時間線
2025年年初:市長向市議會提出「收容責任制」,外界關注「會否刑罰化、如何追蹤拒收、警力如何承載」等問題。
2025年7月下旬起:對哥倫布公園加密外展與供水、協助登錄HMIS,並銜接安置。
2025年8月18日:啟動分階段清場,公園劃為「禁營區」,同步推行房車回購(VRAP)與旅館式過渡安置。
隨後數週:垃圾清運、車輛處置,與社區秩序維護並進;多數居民接受安置,部分多次拒絕者,在規範明確與再度勸導下改變決定。
目前:哥倫布公園居民安置率達68%,市府持續以「提供安置選項+執行禁營與基本停車規範」維繫成果,並擴充過渡與永久住房供給。

馬漢表示,讓人留在街頭、得不到服務與鄰里無解的困擾,才是不人道;聖荷西將以務實而有同理性的方式,繼續把露宿時代帶向終結。◇

《大紀元時報》舊金山分社社區記者,關注社區政治、科技、經濟、文化、移民、法律、健康等新聞事件。
發佈:2025-10-30 17:36 | 修改:2025-10-30 22:4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