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還舊消債 中共城投平台或成「灰犀牛」

【大紀元2023年1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章洪、易如報導)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穆迪近日連續將中國主權信用、8家中國銀行、20多個中共地方融資平台的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其中,地方融資平台被業界稱為中國金融系統的黑洞。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報告稱,地方融資平台的主體——城投平台債務高達幾十萬億人民幣,是另一頭將系統性衝擊中共金融穩定的「灰犀牛」。

專家分析,「借新還舊」置換城投平台債務,有形成金融風暴的可能。

2567家城投平台或發生財務風險

週二(12月5日)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調為「負面」後,第二天宣布對多個直接受影響機構作相同評級調整。其中,22個地方融資平台(LGFV)信評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26個地方融資平台被列入信評降級觀察名單。

被列入降級觀察名單,這通常意味著將在三個月內做出是否降級的決定。

穆迪表示,這些地方融資平台展望被調降,是因這些平台直接或間接負債較高,而且流動性偏緊。加上中國經濟前景相對疲軟,因此存在重大下行風險。

公開信息顯示,這26個地方融資平台分別來自5個省份,包括山東、河南、湖南、廣西和四川,另有直轄市重慶和西藏拉薩市。

所謂地方融資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所設立,其主體是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簡稱「城投平台」),能夠獲得政府劃撥的土地或財政補貼,進而以此為條件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求貸款,為地方政府等融資。

中國銀行研究院6月13日的《宏觀觀察》報告披露,2021年存在發生財務風險可能性的城投平台升至87.5%,數量達到2567家。考慮到城投平台與地方政府的特殊關係,且從體量上看城投平台已是能夠與房地產比肩的「灰犀牛」,對經濟金融穩定具有系統性影響。

城投平台靠「借新還舊」置換債務

在穆迪聲明調降地方融資平台信評展望的前一天,即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被降當天,中共在反駁穆迪降級決定時,曾專門將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債務作為重點澄清點。

中共聲稱,正「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治理」,「妥善處理融資平台公司債務和資產,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等。

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說,城投平台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帶息債務自2013年起降至0以下,2021年僅為0.48%。這意味著很多城投平台正常經營獲得的現金已無法覆蓋其債務,只能通過不斷的「借新還舊」來維持。

「借新還舊」即地方政府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用以置換部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即城投平台債務。

中國公開發債數據,今年前11個月發行的地方債中,再融資債券規模約4.59萬億元人民幣,年增約82%。

僅今年10月以來,已有近30個省市通過發行再融資債券籌集了逾1.4萬億的資金。這波舉債融資主要集中在高槓桿地區,其中包括貴州省、雲南省以及天津市。

貴州遵義地方政府投資融資平台、最大的城投公司遵義道橋建設今年4月公布「借舊還新」方案,稱將約人民幣156億元債務期限展延為20年,前10年僅付息不還本。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從貴州方案可以看得出來,中共這一波「借新還舊」還款時間延長,從以前的10年變成20年,並且寬限期拉長,且利息也降低了。

他表示,在「借新還舊」這種情況下,債本身不會馬上演變成危機,「因為中國大陸本身借的外債比較少,現在基本上都是人民幣債,只要印人民幣都可以解決。」

「這樣的做法會有副作用。」他說,「最明顯的是,會導致匯率貶值跟資本外逃」,「如果匯率貶值到一定的程度,可能會形成金融風暴。」

他表示,另一個副作用是,這一波讓地方置換債的過程中,舊債沒有減少,如果地方政府的財政運營狀況不改善,新債會不斷冒出,債會越滾越大。而地方政府能做的卻是裁員和減薪,這又會引起消費、投資進一步下降,「會抑制當下的經濟增長動能」。

地方政府發行債券 由銀行買單

中國公開發債數據,今年前11個月,中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總計約人民幣9.14萬億元,遠遠超過去年全年約7.4萬億元的發債規模。

王國臣表示,中國大陸印出來的政府債大多數都是由銀行買單,「因為銀行的大量的存款,民眾的存款積累下來的資金都挪去買地方政府債,或是中央的國債。」

「所以,銀行手邊的現金是越來越少,即流動性緊縮。只要民眾稍一去大量提款,都可能造成銀行的擠兌潮,因為它拿不出現金。」

此外,他認為,因「借新還舊」需要,政府債利率被刻意地往下調,「後續銀行的營運品質或獲利情況會下滑,政府可能會賴帳或是不還,這些放出去的貸款可能到最後都是呆帳、負債。」

「短中長期來看,要關注銀行危機。」

城投平台有息債務約55萬億

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報告內容顯示,城投平台有息負債由2010年的5.7萬億元飆升至2021年末的55.03萬億元,漲幅達9倍。而2022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35萬億元,城投平台的債務已遠遠超過地方政府顯性債務規模。2020年,城投平台的總負債與GDP之比上升至121.05%。

如此巨大的債務,地方財政沒有能力償還。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大紀元表示,城投債務風險會導致銀行金融風險,「這是一定的」。

「城投公司基本上都是類似半官方機構,獲得銀行的支持一定沒有問題。所以在過去可能都處在持續擴充、大量借款的狀態。」

他認為,「目前經濟不好,房地產賣不出去,它們手上應該握有非常大量的土地,握有非常大量賣不出去的樓。」

「未來一旦房地產更大規模的下跌,這些(城投公司)就會淪為虧損狀態。」他說,「這會進一步波及到地方政府,當然也會帶給金融體系更大的壓力。」

旅美經濟專家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地方銀行,尤其像村鎮銀行等各種地方小銀行,將大量的資金都借給城投公司,但它們(城投公司)肯定是資不抵債,因為它們的資產主要是不動產,但不動產現在賣不出去,最後結果可能導致地方的金融的擠兌。」

「它會導致銀行的資金頭寸減少,不良資產率會上升,會對整個銀行體系造成一個系統性的風險。」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大部分債券是由中國商業銀行持有,中國商業銀行也向它們提供貸款。

瑞銀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國內銀行面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總敞口約相當於6.9萬億美元,約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

城投巨債纏身 仍大舉拿地

除巨額債務外,城投平台另一個反常舉動引發外界關注。隨著大量房企爆雷,城投平台雖然巨債纏身,但開始取代大型房企拿地。

據中指院數據,2022年按面積TOP100拿地企業中,地方城投公司有71個,是2021年同期的3倍多。另據克而瑞數據,2022年城投拿地面積占到全國土地總出讓面積的一半以上。

對於城投平台負債拿地,黃世聰認為,是地方政府左手換右手的把戲。

「地方政府先把土地放到城投公司上面,完成這筆交易,然後地方政府先挪用城投資金的錢來進行地方政府的收支跟開支。」

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對於地方房地產市場,城投平台的作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托」,它主要是維持市場虛假的繁榮,另外就是烘托它的資產,不會資不抵債。

「如果地沒人買,城投公司以某個比較高價格去買,形成一個市場真實成交價,作為市場的一個指導位置。」

他說,如果地方政府要把土地抵押給銀行,城投就給了一個指導價。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為城投平台違規融資背書。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報告舉例說,地方政府採取變相擔保的方式為城投平台提供擔保。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大幅上漲。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