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封塵:馬克思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

【2024年03月29日訊】我們知道,迄今為止,人類經歷的社會形式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而每一社會形式,都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另當別論)。

以中國為例,原始社會歷時一百多萬年,奴隸社會歷時1595年,封建社會歷時2385年。而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的第四個社會形態,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到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不過才經過了兩百年的發展,正處在初期階段。資本主義社會正在經歷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身成長過程中。

我們知道,在社會形式大的轉型期(如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或朝代更替期,都是一個由亂到治的艱難而痛苦的進程,往往伴有激烈的社會動盪,如戰爭、兼并,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非理性,甚至非人道,社會各種勢力和各階層的矛盾異常尖銳。所謂「春秋無義戰」、「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因此,在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期,即資本主義初始階段,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一定程度的殘酷與非道德,是社會轉型期的規律性表現與特徵。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轉型代價。

不幸的是,此時,資本主義與馬克思狹路相逢。

當時,馬克思觀察到的資本和資本家,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類:

1. 奴隸莊園主,他們由農業轉為手工業,進而轉向工業,對待工人具有奴役的慣性。

2. 政客、軍閥,他們掠奪其它地區和國家的資源。如英國人把搶來的財富投資辦廠。

3. 資本源於鴉片交易。(主要在英國)

諸如此類,這些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部分表現,被馬克思看在眼裡,於是,輕率下了「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都流著鮮血和骯髒的東西」的斷言。為了給「剝削」這一說辭尋求支點,又在後來的《資本論》中拿出了一個「剩餘價值論」,為煽動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奠定理論基礎。

明眼人不難識破,馬克思在認識論上犯了一個典型的錯誤,那就是「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詭辯論者常用的一種詭辯術。它是以強調片面的、部分的東西,代替全面和整體;以一種階段性的東西概括全過程並給出最後總結性的定論。而《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正是馬克思以偏概全的產物。

「以偏概全」對應到眾所周知的中國成語寓言就是「盲人摸象」。

資本主義對馬克思而言,馬克思生前的那部分是顯區,馬克思死後則都是盲區。而更為糟糕的是,馬克思只摸到了大象的牙齒,那是大象全身最鋒芒、最堅硬、最沒有溫度的部分。而馬克恩正是根據他摸到的象牙來描述全像,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了內心殘忍,面目猙獰,形象恐怖的怪獸。而我們確切知道,大象從內心到外貌再到肢體動作,都是動物界的溫和大佬。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片面性、短視性與極端性,必然導致其荒謬性。而《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正是集馬克思盲人摸象荒謬性之大成的產物。

《資本論》通篇的基礎性支撐「剩餘價值論」,同樣是在認識論上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已廣為世人所知,本文不再贅述。

由於馬克思出眾的文采和詭辯,讓這兩本書貌似自圓其說,其實是正應了中國的另兩個成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致是「南轅北轍」。

事實勝於雄辯。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史,和資本主義的成功發展史,從正反兩面,都證明了這一點。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恩共產主義已被公認為一種「破產的意識形態」。

試想,馬克思是德國人,一個連德國人都不信,在本土都水土不服的東西,是可信的嗎?馬克思是歐洲人,一個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實踐的學說,東歐先實踐後拋棄的理論,是正確的嗎?馬克思是猶太裔,以色列是猶太裔國度,一個以色列都不理睬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好東西嗎?

馬克思是世界公民,然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與「社會主義制度」對立的「資本主義制度」,能說馬主義是好東西嗎?

從蘇聯開始,全世界共有實踐馬主義的國家23個,目前只剩5個。馬主義所到之處,帶給國家和民族的,不是「馬失前蹄」,就是「人仰馬翻」。馬主義基本上是:到一國,獨裁一國,暴政一國,愚民一國,窮一國,亂一國,甚至是殺一國。如此這般,還不能看透這馬主義是個什麼東西嗎?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成長於東德,受過馬克思主義的「教育」,1986年32歲獲得物理學博士。她卻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描述為「閉門造車、空想出來的東西」。言外之意,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個典型的烏托邦。

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預言:「烏托邦永遠不可能實現,計劃體制踐踏私產,無視基本人性,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和奴役,最終自我毀滅。」而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等國家的實踐,證明哈耶克說的是對的。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