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下場控國債 專家:無錨印鈔臨近

【大紀元2024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趙彬報導)近日,中共央行宣布,將在國債的一級市場開展國債借入操作。這一消息意味著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央行要「逐步增加在公開市場操作中買賣國債」跨出標誌性一步。

市場人士認為,中共央行「下場」背後存在三大原因。海外專家認為,中共央行此番操作意味著中共「無錨印鈔」真的要來了。

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消息稱,將於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

消息發出後,國債期貨價格全線轉跌,其中,30年期國債跌0.6%,10年期國債跌0.15%;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升幅擴大。在此之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至2022年4月底以來的歷史低點。截至6月28日,50年期、30年期、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分別為2.475%、2.4282%、2.2058%,收益率均低於2.5%—3%的央行合意水準。

國債通常以定額面值發行,收益率下降,意味著國債在市場上被搶購,促使國債價格上升,從而壓縮了收益率。國債價格與收益率像蹺蹺板一樣,是負相關。

中共央行「下場」背後的三大原因

針對央行「下場」,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稱是「防範利率風險」。他說,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歷史低點之際,央行若賣出國債有利於穩定長債利率,防範利率風險。

此說法似乎是在解釋央行行長潘功勝6月19日出席陸家嘴論壇時發出的警告。潘功勝稱,當前特別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

「期限錯配」對銀行而言,是指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是短期性質的存款,在資金運用上,如果大量購買長期性的國債,當國債價格低於當初買入價,出現帳面上虧損時,同時又面臨儲戶大量提取存款時,不得不承受虧損拋出國債的失敗結局。

潘功勝發出的警告雖然提到的是「非銀主體」,但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經濟大幅衰退的情況下,商業貸款的需求嚴重不足,銀行之間出現「內卷」,大量中小型銀行為生存,湧入國債市場。

多家券商及商業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出現「大型銀行放貸款,中小型銀行買債券」的現象。也就是中小型銀行轉入了國債市場。

開源證券分析稱,2023年以來,大型銀行在監管指導下搶抓信貸投放,但實體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信貸供給遠超需求,出現「超低價貸款」現象。中小銀行面對較高的資金成本和業績目標壓力,傾向於加大配債力道賺票息,或做委外投資。

央行下場的第二原因被認為是阻止長期國債收益率下降,改善商業銀行的息差收入。

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通常是金融市場基準利率的重要參考。通常商業銀行在設定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時,會參考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使貸款利率通常略高於國債收益率。如果長期國債收益率走低,特別是10年期國債利率處於下降趨勢,相當於迫使央行降息、或逼迫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這無疑使陷入房地產危機中的中國商業銀行雪上加霜,因為利差收入是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的支柱。

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顯示,存貸款業務的營收,也就是利息淨收入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占70%—80%左右。另據中共國家金融管理局發布數據稱,2023年第四季的商業銀行的這項主要營收的淨利差較上季下降4個基點,為1.69%,是14年以來的最低值。

多名行內業者稱,中國商業銀行的淨利差連續多個季度已經低於1.8%的審慎值,其下降的空間已然不多。

根據《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規定,淨利差低於1.8%的銀行將在評估中被扣分。

央行下場的第三個原因被認為是要保人民幣匯率。由於影響人民幣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美國債之間的利差。截至7月5日(上週五),美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4.28%,中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2.26%,兩者相差2.02%。

北美投資顧問Mike Sun對大紀元表示,「美聯儲降息預期一直不明朗,中國的國債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中美之間利差的加大,將加速人民幣貶值,中共央行釋放國債,托起國債收益率的意圖明確。因為人民幣匯率快速貶值,會導致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財富大幅縮水,必然加速資本流失,對當前中國脆弱的金融系統是無法承受的。」

大印鈔票和變相加稅 朝代滅亡的兩大徵兆

中央銀行在債券市場上買賣國債是常規的操作,叫做「公開市場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美民主國家,政府開支以及財政部要發行國債,其發行數量、用途是透明的,並且是受到國會以及媒體、專家等社會輿論的監督。美國政府多次因國會無法通過足夠的預算案,造成政府停擺。但是中共政權是獨裁政權,社會監督機能是缺失的,因此央行宣布「下場」,很快引發外界擔憂中共將開啟無錨印鈔模式。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7月3日在新唐人《新聞大破解》節目中表示,「決定國債發行的財政部和印鈔的央行,都在共產黨的管控之下,這就會造成財政部想發多少國債,中央銀行都要買單,結果就是無錨印鈔,這是朝代末期幾乎必然出現的現象。」

吳嘉隆說,下一步中共是否打破央行到國債一級市場購買國債的禁令是個關注點。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稱:「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也就是禁止央行到發行國債的一級市場購買國債,其目的是防止「大水漫灌」的無錨印鈔。

這次中共央行強調是到一級市場開展國債「借入操作」,雖然沒有違反禁令,但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由於中共對央行具有絕對掌控權,下一步如果突破底線,恐怕也很難遇到阻力。

吳嘉隆分析指出,大印鈔票和不可理喻的變相加稅,是朝代滅亡的兩大徵兆;現狀表明,中共對當前中國的嚴峻經濟狀況,以及天文數字般的地方政府負債,只能破罐子破摔。

「變相加稅方面包括中國各地出現各種罰款,還有對企業的納稅情況要倒查30年,明知這些會帶來重大危機,是一條死路,也在做。」吳嘉隆說,「因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陷入嚴重危機,高盛此前估計地方財政的債務是95萬億元人民幣(約13萬億美元),累積到現在應該超過了100萬億(約14萬億美元)。」

吳嘉隆表示,100多萬億的巨大財政缺口根本不是依靠罰款、倒查30年逃稅所能填補的,最終,中共陷入濫發貨幣是可預期的。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