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專業醫師發現,照顧長輩時,晚輩有很多輕忽的地方。本文指出照護長者不應只專注吃、睡兩方面,還要體察並滿足老人家的內心需求。
盲點2: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醫師叮嚀:照護長者晚年,不該只顧吃和睡,還要回應其內心需求
躺在床上的住院患者是年長的王伯伯。王伯伯的子女忙碌於工作,無法分身,所以每次當我查房到王伯伯床邊時,除了患者外,就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外籍看護阿尼。
我頭一回來看望時,王伯伯是手腳四肢都被綁在床上的狀態。那時,我一踏進病房,另一個身影幾乎同時跟著進入,我一看,是手上拿著剛買好早餐的外籍看護。
我問:「一定要把手腳都綁在床上嗎?」
外籍看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回答:「因為要去買早餐,病人不能去商店,所以只好綁在床上。我怕他危險。」
怕外籍看護聽不太懂中文,我把想問的問題拆成好幾個,從頭慢慢問起:「王伯伯為什麼住院呢?」
阿尼說:「阿伯都不睡覺,脾氣很壞。」
我問:「阿伯為什麼不睡覺?那他白天有沒有睡覺?平常活動做什麼呢?」
阿尼說:「白天就跟他去路邊走走。累了,就回家休息。」
聽到有出去走路,表示多少有在動,就是好現象,但運動量多少呢?
於是,我追問下去:「走路走多久?會不會跟別人講話、聊天?」
阿尼沒有回答,反倒問我:「醫生,你要不要跟老闆說話?老闆要跟你講電話。」
我說好,於是阿尼很快地幫我接通家屬。
解開綁住失智者手腳的約束帶
透過電話,我才知道原來王伯伯的女兒住在北部,只有住院和出院這兩個比較重大的關鍵時刻,會特地跑一趟南部來協助辦理。
無可奈何的我,只好直白地問清楚他們的需求:「王小姐,你也知道你父親是失智症患者,現在病情發展到這樣,你希望這次住院,醫療這端要照顧到什麼程度呢?」
電話中的王小姐這樣回答:「阿尼是全世界最好的外勞。我爸爸跟她住,只要我爸爸乖乖聽話,阿尼能讓我爸吃得下,生活很安全就很好。」
王小姐想一想,又對我再強調一個重點:「晚上要睡得著,很重要!」
我邊透過手機與家屬通話,邊看著王伯伯奮力地左踢右打,想掙脫綁住他手腳的約束帶,於是我趕緊幫他把帶子都拆開。
王伯伯是手腳自由了,但看得出來他因為被約束在床上這件事,氣到連話都不想講,拒絕回答我任何問題。
家屬只盼失智長輩「乖乖的、好照顧」
於是,我回到電話中,和王小姐討論使用約束帶的問題:「王小姐,你希望你爸爸乖乖的,可是乖不乖和睡不睡覺不見得直接相關啊。說起來,很多狀況都會導致睡不著。再說,你要老人家安靜的、不反抗,接受照顧,是可以搭配藥物使用,可是,這樣用藥會造成老人家退化很快喔。」
王小姐的回答很坦白:「陳醫師,我真的不怕他退化。我真的只要他好照顧就好!」
看看眼前氣到誰都不搭理的老人家,我忍不住這樣說:「王小姐,聽起來你在乎的關鍵是只要外籍看護不抱怨,外籍看護覺得爸爸好照顧就好,對嗎?」
王小姐說:「阿尼很辛苦。我希望爸爸不要生氣,也願意晚上好好睡覺,讓阿尼晚上可以好好休息。」
即使是透過電話,我都能聽見她語氣中的無奈,所以我也不忍苛求,只能嘆口氣後,再次努力:「王小姐,我了解你很依賴阿尼照顧爸爸,可以說是你唯一的依靠了,但是除了做到讓爸爸吃和睡,你爸爸的喜好等其他生活安排,怎麼辦?」
王小姐還是簡短地重複:「我想要我爸爸活著。有人照顧他活著、有飯吃、安全,這樣就好。」
話說到這個地步,我也看懂這個家庭狀況了。
失智老人內心需求也要獲得滿足
王小姐是家中主要擔負起照顧老父親責任的人,可是她與父親南北分居兩地,在南部老家居住的父親只能倚靠外籍看護。這背後分析起來,一定有許多不得已的緣由。
可是來到醫院的是王伯伯,他是我的病人,也是我關心的重點。王小姐的處理方式其實忽略了王伯伯是位失智患者,身旁需要有人懂得耐心觀察和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的人,所以身處遠方的王小姐,雖然有透過電話視訊,遙控照顧父親的工作,但她並不了解失智患者是否真的被好好照顧了,而這絕對不能光用有沒有吃飯和睡覺來判斷。
我想王伯伯真正需要的,是跟著一起生活的外籍看護阿尼,獲得正確的照顧知識和態度。
了解患者生活狀況 謀求提升照護品質
於是,講完電話後,我就拉著阿尼,一起坐下來聊聊。我請阿尼先說一下王伯伯的每日生活狀況給我聽。
透過阿尼努力地描述,比手畫腳,我大致懂得了。王伯伯過去其實是會出門到巷口或廟中去找人聊天的,可是慢慢地,他不出門了。有時候,白天會長時間睡覺、不起床。有時候是兩天不睡之後,一睡就是一整天,幾乎很難找到睡覺的規律性。
老少兩人間長時間處於無話可說的狀態。阿尼雖是關心老人家,但真的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所以主要照顧還是放在為他清潔身體、準備三餐上,頂多就是注意看著他走路、避免跌倒。(下文繼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照顧長輩晚年 更需了解個性與心態(上)
照顧長輩晚年更需了解個性與心態(下)
照顧失智症患者 如何調適情緒(一)
責任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