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靠近恆星而被吞噬 韋伯望遠鏡還原真相

【2025年04月17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天文學家先前發現一顆遙遠恆星因膨脹而吞噬了一顆行星。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最近觀測到,該行星是因為軌道變得越來越靠近該恆星而被吞噬,並非恆星膨脹所致。具有卓越觀測能力的韋伯太空望遠鏡還原了這起事件的真相。

NASA在新聞稿中指出,天文學家在幾年前用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觀測到銀河系中一顆距離地球12,000光年的恆星吞噬了其鄰近的一顆行星。這起發出亮光的事件被稱為ZTF SLRN-2020。

當時天文學家相信,這顆像太陽的恆星在數十萬年的老化過程中逐漸變成紅巨星,而且隨著氫燃料的耗盡而緩慢膨脹,環繞它的那顆行星最終被它吞噬。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吞噬環繞它的行星。

然而,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ational Optical-Infrared Astronomy Research Laboratory)的天文學家劉瑞安(Ryan Lau,音譯)所主導的研究團隊近期卻有意外的發現。

他們通過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結果顯示,這顆恆星並非膨脹而吞噬了環繞它的行星,而是那顆行星的軌道不斷縮小,使自己慢慢地靠近恆星,直到被它完全吞噬。

劉說:「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新奇的事件,當我們決定將望遠鏡對準它的方向時,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藉由紅外光下的高解析度觀測,我們正在獲取有關行星系統最終命運的寶貴見解,其中可能包括我們自己的行星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憑藉高度的靈敏度和解析度,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精確測量來自恆星與其周圍環境中隱藏的射出物質,這些環境位於太空中非常擁擠的區域。

他們發現,這顆恆星並沒有演化成紅巨星應該有的那種亮度,這表明它並沒有像以前認為的那樣膨脹而吞噬了環繞它的行星。

他們認為,這顆行星曾經與木星的大小相當,但其軌道距離恆星相當近,甚至比水星繞太陽的軌道還近。數百萬年來,該行星與恆星的距離越來越近,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該團隊成員、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天文學家麥克勞德說(Morgan MacLeod)說:「這顆行星最終開始掠過恆星的大氣層。從那一刻起,它就以更快的速度失控和墜落。」

在落入恆星的過程中,這顆行星將恆星外層的氣體吹散。隨著它的膨脹和冷卻,氣體中的重元素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凝結成冷塵埃。

在該行星與恆星表面接觸後,它被吸入恆星的核心,並完全被吞沒。恆星隨後拋射出行星物質,造成了在2020年首次被探測到的ZTF SLRN-2020事件。

拋射物中還包括持續時間更長的紅外光波長和塵埃,這使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已經膨脹,但事實上並沒有。◇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4-22 09:34 | 修改:2025-04-22 09:34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