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訊】(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過去,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黑洞周圍通常環繞著恆星。不過,近期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中,一個無任何恆星伴隨的「孤獨黑洞」。這一發現不僅讓他們困惑,也有望顛覆天文學界對黑洞和宇宙的舊有認識。
在此之前,科學家觀察所有已發現的黑洞,至少都有一顆伴星(雙星系統中,在其中一顆恆星演化為黑洞後,另一顆質量較小的恆星為伴星)存在。黑洞對伴星發出的光產生影響,因此才容易被天文學家發現,若黑洞沒有伴星將難以被發現。
根據科學家的理論估計,銀河系數千億顆恆星中可能隱藏著多達1億個黑洞。然而,目前科學技術仍無法完整偵測到這些黑洞,因為它們與大恆星排列在一起的可能性非常小。
這次,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l)、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系外行星科學中心、歐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共同合作,確認先前觀測到的暗天體「OGLE-2011-BLG-0462/MOA-2011-BLG-191」,是一顆沒有恆星存在的「孤獨黑洞」。
該研究成果於4月11日發表在《天文物理學雜誌》上,同時詳細描述整個團隊過去幾年來對這個黑洞的身分與確認。另外,研究還探討了其對黑洞形成理論的潛在影響。
該研究團隊最初注意到這顆天體,是因為它經過一顆遙遠的恆星前方時,其强大的引力如同一個宇宙放大鏡,瞬間扭曲了時空,放大了該恆星的光芒,並在短時間內改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視位置偏移)。
他們於2022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時通過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2011年至2017年的數據,發現了某個「暗天體」穿過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射手座懸臂(Carina-Sagittarius),它對周圍的星光造成長達270天的透鏡效應。
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是指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受到黑洞、星系及星系團強大引力場的影響,光線就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擾動效應)。先前,科學家利用此效應,在銀河系內發現了二十多個黑洞,在其它星系中發現了一百多個潛在黑洞。
當時,該團隊初步判定其是一個游離黑洞,但並未知曉它是一個「孤獨黑洞」,而其他研究小組則認為該天體是一顆「中子星」。
為了進一步確認,該團隊通過哈伯望遠鏡在2021年和2022年期間,以及行星獵人蓋亞(Gaia)太空探測器的數據,更近一步精確計算該天體質量。結果顯示,其質量為太陽的7倍,遠超中子星質量範圍,且該天體也沒有任何可探測的光源。
他們最終認定當初發現的暗天體並非中子星,而是一個沒有伴星的「孤獨黑洞」。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孤獨黑洞相對於周圍恆星的移動速度約為每秒51公里(約每小時18.36萬公里)。
研究人員凱拉什‧薩胡(Kailash Sahu)指出,這次計算誤差為0.8個太陽質量,不確定性只有先前的一半。另外,原本質疑黑洞存在的其他研究團隊也在2023年修改報告,因為他們發現該天體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與黑洞假設較一致。
該究團隊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了「孤獨黑洞」的存在。他們計劃使用於2027年發射的南希‧格雷斯‧羅曼(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太空望遠鏡尋找更多「孤獨黑洞」相關例子。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系外行星科學中心的馬丁‧多明尼克(Martin Dominik)博士對《每日郵報》表示,「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得到驗證。黑洞雖然能隱形自己,但卻無法隱藏自己的引力,因為我們觀測到黑洞強大的引力彎曲光線,使背景恆星突然變亮。」
該項研究主要人之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凱拉什‧薩胡(Kailash C. Sahu)對《科學新聞》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發現這種類型黑洞,原因是它太難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