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挑戰坐著發呆 擺脫電子產品干擾

【2025年10月14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時下年輕人熟悉、甚至過度依賴網路和數位工具的使用,有可能會對手機等電子產品上癮,進而影響其正常生活或工作。現在網上興起一股「排毒」的風潮,就是什麼事都不做,讓自己放空,藉此擺脫電子產品的干擾。

這股什麼事都不做的風潮最初於去年夏天在飛機上興起,也就是飛機乘客在整個航程中都坐在座位上,而且什麼事都不做,看起來像是在發呆。(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奇特的旅遊新趨勢:搭機時什麼事都不做。)

如今,Z世代(Generation Z)的年輕人也仿效這股風潮,開始在家裡這麼做。也就是接受一整天無所事事的挑戰,正如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影片所展現的。

所謂Z世代是從小伴隨著網路長大、習慣使用電子產品的第一個世代,通常被定義為在1997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

Z世代的示意圖。(Shutterstock)

據《紐約郵報》報導,最近一個名叫羅文(Rowan)的網紅以「提升生產力」為主題拍攝了一系列影片,記錄自己每天花一個小時坐著發呆、也就是什麼事都不做的挑戰。

羅文在影片中表示,由於手機、咖啡因、含糖食物和遊戲會不斷刺激他產生多巴胺(dopamine,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所以他難以集中精神。為此,他開始進行這項挑戰。

他解釋說:「這讓我很難專注於工作和我真正關心的事情。」他覺得他需要讓大腦「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自由馳騁」。

雖然說是什麼事都不做,但這對羅文來說可是一大難事。他在9月29日拍攝的第一段縮時影片中閉上眼睛,坐立不安。他在影片中寫道:「坐著什麼事都不做,比我想像的難很多。」

不過,到了挑戰第7天,羅文就掌握了「無聊」的藝術,也感到比較自在了。他解釋說,以前他連洗澡、吃飯和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需要。甚至覺得面對無聊的感受比較輕鬆。

羅文說:「因為我不需要持續的刺激,感覺效率提高了。我現在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工作、人際關係,以及更專注於當下最重要的時刻,而不是每隔兩秒鐘就查看一次手機。」他補充說,到目前為止,他對結果感到滿意。

一名女子坐在椅子上,什麼事都不做。(Shutterstock)

無獨有偶地,不少專家都提到了「無聊」的好處。

心理學家羅森菲爾德(Stacey Rosenfeld)此前告訴《紐約郵報》說:「學習如何忍受無聊是重要的技能。」她在談到小時候無聊的好處時說:「我們總會有無聊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允許自己有『我應該如何打發這段時間』的疑惑,那麼成年後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事實上,有些專家不僅認可無聊,甚至還建議人們嘗試,其中包括精神病學家兼作家卡爾•馬西(Carl Marci)。馬西說,他的孩子在感到無聊一段時間後,會開始有創意地解決問題,或者通過社交互動或玩耍來分散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也指出,無聊其實是一種心理訊號,會促使人們去尋求新的體驗和自我成長。

澳洲陽光海岸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人員肯尼迪(Michelle Kennedy)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神經生物學教授赫爾曼斯(Daniel Hermens)此前撰文說,無聊是一種很普遍的經歷,偶爾經歷一次,實際上可能對大腦健康有益。

這兩位學者說,允許自己偶爾感到無聊,可能會有幾個好處,其中包括改善創造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尋找其它興趣、鼓勵人們暫時不使用電子設備等。(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專家:偶爾感覺無聊其實對大腦有益。)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10-14 17:58 | 修改:2025-10-14 17:5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