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山景城報導】2025美臺高科技論壇11月1日(週六)在山景城盛大舉行。由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矽谷分會(NATEA-SV)主辦、國科會(NSTC)協辦,吸引超過250位來自產官學界的專業人士踴躍參與,為分會年度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盛會之一。

從左至右:駐舊金山科技組組長顏宏偉、Google DeepMind研究副總裁紀懷新博士、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會長林祐立。(薛明珠/大紀元)

史丹佛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Physical Intelligence共同創辦人Chelsea Finn博士(左),與論壇總召姜可鈞(右)。(薛明珠/大紀元)
論壇邀請Google DeepMind研究副總裁紀懷新博士與史丹佛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Physical Intelligence共同創辦人Chelsea Finn博士主講,深入探討人工智慧與AI機器人最新發展。紀博士以生動方式講解「代理型人工智慧(Agentic AI)」的演進,內容清晰生動。Finn博士則以「人工智慧與實體智能(Physical Intelligence)」為題,介紹團隊如何透過大量真實世界數據與遠端操作訓練,讓機器人學會摺衣、收納、擦拭桌面等日常任務,並展示能在陌生環境中自主清理的「π0.5」模型,展現AI結合感知與控制的突破性成果。她強調,未來的機器人不僅能執行任務,更將成為人類協作夥伴。現場觀眾提問踴躍,互動氣氛熱烈。
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會長林祐立受訪時表示,紀懷新博士身為臺裔美國人,對臺灣文化與科技發展深具了解,其講解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現場反應十分熱烈。他指出,論壇讓參與者在專業交流中建立人脈,獲得寶貴啟發,講者們皆為業界領袖,具前瞻視野,對AI發展趨勢與未來機會提供了重要洞見。
駐舊金山科技組組長顏宏偉對大紀元表示,國科會多年來持續支持美臺高科技論壇,今年以「Physical AI」為主題,期望臺灣在強大的半導體基礎上,能進一步結合軟體發展,推動AI產業全面升級。他還提到,全球九成AI伺服器由臺灣企業組裝,顯示臺灣在AI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論壇總召姜可鈞(Justin Chiang)表示,籌備歷時近一年,團隊成員皆為全職工程師與研究人員,能在繁忙中協力完成活動實屬不易。邀請講者雖具挑戰,但最困難的是協調超過40位志工共同執行。他並表示,本屆主題靈感來自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年初的演講及AI實體應用原型的興起,並與國科會共同討論確定方向。論壇旨在促進臺美科技交流,結合臺灣的製造與晶片實力與美國AI創新能量,共同推動新一波科技突破。今年與會者約六成來自科技產業,包括工程師、研究員與創投人士,顯示AI與機器人議題的高度吸引力。

目前就讀史丹佛商學研究所(GSB)的學生Rohit Arumugam。(薛明珠/大紀元)
目前就讀史丹佛商學研究所(GSB)的學生Rohit Arumugam對大紀元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美臺高科技論壇。「能親眼聽到機器人領域先驅Chelsea Finn博士的演講令人振奮。她提到通用型機器人將是未來趨勢,這與我研究的機器人維護方向密切相關,收穫非常大。」他說,論壇講者水準高、座談討論深入,對未來研究與職涯發展都有啟發。
來自臺灣、首次參加論壇的Shawn Lin告訴大紀元,論壇主題切合AI發展趨勢,內容兼具理論與應用,讓他受益良多。兩位講者從產業歷史與實際應用層面解析AI發展脈絡,讓他更了解科技創新的驅動力與方向。他說,論壇也是拓展人脈的好機會,「真的很有收穫」。

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青年團於論壇現場設攤,左起為:蕭楷峻、顏名宣、鄭華與楊博甯。(薛明珠/大紀元)
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青年團(Junior NATEA)主席楊博甯對告訴記者,論壇讓青年學子深入了解AI對各產業的影響。「我們仍在探索自己的方向,而這次論壇讓我們看到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科技、醫療與環境等領域。這樣的活動不僅拓展了我們的知識,也讓我們與STEM社群建立更多連結。」

Chelsea Finn博士演講結束後,眾多與會者紛紛上前圍繞提問、熱烈交流。(薛明珠/大紀元)

論壇現場。(薛明珠/大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