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聖荷西報導】被譽為「研發界奧斯卡」的 R&D 100 Awards 公布2025年獲獎名單,臺灣工研院今年多項技術入選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工研院團隊日前赴美領獎,並於 11 月 19 日(週三)在矽谷舉行記者會,向灣區僑界分享喜訊。

從左至右:陳愛蘭組長、工研院北美公司總經理王明哲、辦事處副處長朱永昌、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處長楊桂華、奇妙水創辦人鄭品聰、興采實業副總經理張立勳。(薛明珠/大紀元)
今年的獲獎技術包括:仿生韌帶支架、回收纖物再製低碳循環防水透濕膜、AI 優化高活性廢輪胎水刀清胎製程技術,以及電梯動態儲能系統。
1. 仿生韌帶支架:縮短復原期 30%,三倍強度的生醫突破
「仿生韌帶支架」耗時四年研發,結合生醫、材料化工與紡織三大領域,由工研院、新光合成纖維、合碩生技及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共同開發。
技術採用高分子生物陶瓷複合纖維與仿生結構等技術,可讓斷裂韌帶更快與組織融合,使復原期縮短約 30%,最大斷裂荷重更達現有商用品的三倍。無論運動傷害或高齡者受傷皆適用。此技術已取得日本、歐盟、與美國專利。

工研院再生醫學技術組蔡佩宜博士,在記者會上介紹獲獎技術。(薛明珠/大紀元)
工研院再生醫學技術組蔡佩宜博士表示,此成果讓原本只用於「20 元鞋帶」的編織技術,躍升可製作「6 萬元人工韌帶」的高值化應用,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2. 回收纖物防水膜:混材也收
此技術能讓難以回收的混合廢紡織品,如 PET/PU 或 PET/OP,直接再製成具防水、透濕的高性能薄膜,無須拆解或分色。
工研院與興采實業共同開發此技術,並已導入興采產線,取得 GRS 與 bluesign® 國際環保認證,協助紡織業加速邁向綠色循環。

工研院湯偉鉦博士。(薛明珠/大紀元)
工研院湯偉鉦博士表示,新膜材的彈性與性能甚至優於原生材料,可從厚重外套擴展至更多款式的機能衣,提升回收量並形成循環正向效益。未來亦可協助國際品牌將舊衣送回臺灣回收再製,打造完整的一條龍循環模式。
3. AI清胎技術:360 秒處理大型輪胎,零毒、低碳、可循環
此技術由工研院研發,可將報廢輪胎轉化為高活性膠粉,再回用於輪胎原料與運動鞋底等,提升資源循環與降低污染。
透過 AI 智慧控制結合高速水刀,最快三分鐘即可完成一條大型輪胎的處理,品質穩定且作業安全。該技術已由工研院衍生新創「奇妙水循環材料」投入商業化。

奇妙水創辦人鄭品聰。(薛明珠/大紀元)
奇妙水創辦人鄭品聰表示,這項成果是他從 2005 年起投入的心血,具備「高活性、穩定、低碳、無毒、無雜質」等優勢,並可回收廢水,是真正環保且可循環的綠色製程。
4. 電梯動態儲能系統:節電 40%,還能救援停電電梯的鋁電池解方
工研院衍生公司亞福儲能(APh ePower)開發的「電梯動態儲能系統」可回收電梯運行時產生的再生動能,透過高效直流轉換器在 30 秒內達成逾 90% 能量轉換效率。搭配鋁電池,可用於即時儲能與備援供電。

亞福儲能發展部總監蘇修賢。(薛明珠/大紀元)
亞福儲能發展部總監蘇修賢表示,系統整合後可平均節電超過 40%,並在停電時協助電梯安全復歸樓層,具節能減碳與公共安全雙重價值。
亞福亦首創 Gold Standard 電梯碳權方法學,未來全球電梯都可申請碳權,展現臺灣在綠能創新上的國際影響力。此技術也已拓展至混合動力車、AI 數據中心 BBU、AGV 與智慧機器人等應用。
當天由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處長楊桂華率領近 20 人的代表團出席。與會嘉賓包括舊金山辦事處副處長朱永昌、組長陳愛蘭,以及工研院北美公司總經理王明哲等人。
目前,工研院已連續18年獲R&D 100大獎肯定,累計69項技術獲獎,並成功與99家國內外大廠合作或轉讓技術。工研院表示,將持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場景,推動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協助臺灣產業升級並布局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