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美人醫生多?台美第一代醫生甘苦談

【2023年07月19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台灣有句俗諺:「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是指這兩種行業的收入特別好;許多台灣家長鼓勵子女從事醫療工作,儘管移居美國,台美人似乎也仍帶著這種「傳統」,許多台美第二代從事醫學工作。7月16日(週日)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舉辦第二場耆老講座,分享第一代台美醫師開業甘苦談,並回顧這近半世紀美國社會大眾對台裔醫生態度的變化。

2023年7月16日,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舉辦第二場耆老講座,眾人大合照。(徐曼沅/大紀元)

越戰促成台灣醫生赴美工作潮

耆老講座主持人台灣會館執行長林榮松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學系,他回憶1960年代美國本土因內戰嚴重缺醫生,所以開放外籍醫生來美工作,這也開啟了台灣醫生赴美的高潮。據林榮松蒐集資料統計,高雄醫學院1967年全班72名畢業生,有四十幾人選擇到美國開業。他說:「當時美軍駐越南境內總兵力已近47萬人,大量醫生前往越南支援,美國醫院裡沒有足夠的醫生,我們也因此有這個機運來到美國。」但1975年越戰結束後,這股台灣醫生來美的浪潮也就落潮了。

此次耆老講座邀請了在聖蓋博地區執業的眼科醫師魏昭愽、小兒科醫師王肇俊,以及在哈崗開業的內科醫師古榮一、在托倫斯地區工作的麻醉科醫師陳惠亭、在柑縣執業的泌尿科醫師林惠洲,還有在波莫納地區工作的外科醫師歐鴻仁及小兒科醫師吳光太。

他們皆不後悔移民美國的決定。歐鴻仁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快樂,我想美國的生活和環境還是更健康的,小孩也很快樂,我們也不用受中共威脅牽制。」

古榮一說:「人生只能往一個方向走,美國社會至少守法治,人們可以自由說話,對下一代也比較好。」儘管台美第一代醫生在美生活有甘有苦,但整體而言,仍是甘多於苦。

1975年加州保護本地醫生法規逐漸鬆綁

王肇俊初來美國時落腳地並不在加州,他輾轉在美國各州擔任小兒科醫生,後來從事兒童癌症研究工作。但王肇俊評估自己的薪資,將無法供給四個小孩就讀大學的費用,所以開始考慮獨立開業,1975年他因緣際會來到加州的蒙市(Monterey Park)做研究,發現當地有小兒科醫院的需求,所以決定舉家遷至加州開業。

王肇俊說:「其實我在1975年以前就考慮過來加州,但之前政府不鼓勵外地醫生來此開業,所以沒有成行。」當時加州為了保護本地醫生的工作權,要求來自外州的醫生無論之前累積多少經驗和資格,都必須在加州有一年住院醫生經驗後,才可以獲得獨立開業執照。所以王肇俊一直等到該法規鬆綁後才搬到有「小台北」之稱的蒙市。

魏昭博也是在1975年來到加州,當時爾灣(Irvine)的醫院需要成立眼科,他因此有機會到當地工作,獲取開業執照。魏昭博笑說:「當時那裡根本沒幾個華人,爾灣就是一片橘子園,我還被妻子抱怨搬到太偏僻的地方。」誰也沒想到後來爾灣會如此繁榮、亞裔人口過半。

魏昭博回憶,求學時「眼科」在醫學系中非常小眾,他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又來到美國深造,畢業後本打算回台灣工作,但考慮到中共政府當時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遂留在美國。

這幾十年來,魏昭博也見證了眼科的治療技術不斷進步,他說:「有了雷射手術後,白內障手術只要幾分鐘,美國的眼科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不過台灣現在也跟上了。」魏昭博可使用六國語言與病患溝通,他認為醫生的簡單幾句話就能讓患者安心,所以很願意花時間與患者互動。

台美第一代醫生以專業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

古榮一原想成為一名土木工程師,但因父母親的緣故,陰差陽錯地選填醫學系,1968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他在台北南機場當了一年醫官,之後在台大當了兩年的住院醫生,因要與患者互動,身為客家人的古榮一也學會閩南語。

赴美後,古榮一與同樣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的妻子陳秀貞在美國從基層的住院醫生做起,能說國語、客語、閩南語的古榮一卻被英文難住了。他回憶一開始在醫院工作,因語言障礙跑了許多冤枉路,但他也因此特別用心,所以也讓患者感到安心。

1976年,古榮一在密西根開業,但因為妻子喜歡加州的天氣,所以舉家來到了加州。他說:「從5%的華人患者,到現在約有95%的華人患者。」臨近退休,古榮一近年開始在能力範圍回饋社區、母校,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台美人,同時鼓勵台灣人留學美國。

歐鴻仁表示,外科醫生在醫院的競爭很激烈。他初來乍到美國時,因語言、文化差異,只能靠更仔細照顧患者、對病人負責到底、可靠認真的態度獲得認同。他說:「一開始患者看到台灣醫生,都不敢被開刀。」但近年來,美國環境變化很大,亞裔專業、勤奮的態度也廣為人知,台灣醫生反而很受歡迎。

世代傳承台美人醫生多

據林榮松保守估計,台灣裔第二代在美國當醫生的人數約有兩三萬人,他笑說:「只要聽到你來自台灣,就會被問是不是醫生。」大多數台美人也鼓勵自己的子女從事醫療工作,林榮松與兒子兩人都是麻醉科醫生。

參與講座的七名台美第一代醫生的子女中,亦都有人傳承衣缽。儘管移民美國歷經各種艱苦,但為了讓子女有更自由的成長環境、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甘之如飴。林榮松笑說:「培養一名醫學院學生畢業,需至少100萬美元。」儘管醫生工作待遇讓人稱羨,但近年,其收入也因保險等制度逐漸縮減。

因為有父輩的努力積累,台美第二代大多都沒有學生貸款,也不再像早期台裔醫生需要四處應聘、尋求機會,但選擇自己開業的人卻沒有第一代多。七名講者分析、討論,主要原因可能在於,美國醫院逐漸出現往大集團方向發展的趨勢;醫生只要看病,不再需要管理、寫報告,年輕醫生往往也更重視個人的生活品質,希望擁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所以願意全力投入工作、自己做主開業的人逐漸減少。◇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