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9月14日訊】(新聞分析|大紀元記者寧海鐘)王滬寧是中共現任政治局常委之一,他歷來被認為是近三十年,先後三名中共黨魁的政治理論和國策的幕後操刀者。習近平上台之初的「中國夢」,後來的「共同富裕」、「東升西降」提法,均是出自王的手筆,前兩個概念屬於遙遠未來的構想,現在恐成泡影,後一概念也已在黨內受到質疑。
中國政治混亂和經濟危機成為國際關注焦點。隨著國際變局和國內問題的凸顯,習近平第三任期的未來決策,似乎有大問題。
經濟下行 「中國夢」和「共同富裕」計劃均遭挫
習近平實施三年清零政策期間造成大規模失業或減薪。自今年1月政策取消以來,他們的工資還沒有跟上。另一方面,擁有大量金融資產的城市富人在此期間繼續獲得發展。
直到目前,中國經濟復甦和收入增長停滯。習近平的政治口號之一是「共同富裕」,聲稱高度重視公平的收入分配。但面臨經濟低迷,這一目標現在看來似乎很遙遠。
《日經亞洲》9月9日報導,中國的收入差距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水平,城市地區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平均收入達到最低20%家庭的6.3倍。
中國金融、技術和「新經濟」領域的薪資正在下降。
根據智聯招聘(Zhaopin Ltd.)匯整的數據顯示,上海、北京第二季度的招聘薪資同比下降了9%和6%。這至少是2015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對許多白領員工來說,公司還削減了包括差旅、膳食津貼在內的各種福利,加劇了這一打擊。
金融業、科技業等明星行業飽受衝擊,一些中國高級銀行家的減薪幅度甚至高達40%。此外,薪資較穩定的政府崗位也未能倖免,從而影響了廣大的中產階級人群。一些工人因此考慮離開大城市。
彭博社9月12日報導認為,銀行家減薪40%表明所謂的「中國夢」在最富裕的城市破滅。
又一挫折:中共內部也唱衰「東升西降」
中國解除封控後經濟復甦難,進出口、消費和投資這三個火車頭都減速,外國對華投資下降,青年失業率創下21.3%新高之後乾脆不再公布數據。外界紛紛看衰中國經濟。中共外交部9月12日對外辯稱中國經濟「有彈性」,並批評西方老說中國崩潰。
但連中共內部也出現直接唱衰習近平的「東升西降」的情況。
在中國國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近日在國家發改委「中宏網」發表的《直面40多年未有之惡劣外部形勢,須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中罕見唱衰「東升西降」。他在文章中說,40多年來未有過的中國年度、季度經濟增量低於美國現象已出現,「東升西降」的趨勢在減緩。
這種唱衰的變化其實早在中共二十大前開始發生,隸屬中共國安部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傅夢孜就曾發文指,「東升西降態勢趨緩,西強東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
今年8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在2月份發表的講話,其中他建議在實現「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保持「歷史性的耐心」。
紐約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認為,習近平看到他的幾個「大計」其實都很遙遠,這顯示出他的挫折感和無力感,一種變相的認慫。
回顧:王滬寧及其瘋狂大實驗
習近平上台後有多個標誌性的政治概念,如「中國夢」、反腐運動、「一帶一路」倡議、戰狼外交,甚至「習近平思想」,還有「東升西降」說法。
華盛頓的分析師和作家里昂(N.S.LYONS)2021年10月11日在一篇深度長文中披露,這一切卻不是習近平的發明創造。這一切源自習近平幕後低調而又瘋狂的國師王滬寧。
2021年狂飆突進的打富豪,打明星,整頓科企,整頓民營經濟,整頓娛樂圈,習近平連環出擊,震動四海。這被認為是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政策的開首之舉。
2021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高官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實現共同富裕這項工作「不能等」。
2021年3月,中共人大通過《十四五規劃》,提出「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6月,習近平將浙江省設為「共同富裕示範區。8月17日,習在財經委會議提出透過「三次分配」方式推動「共同富裕」。2021年10月15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的文章《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東升西降」論調則被認為來自王滬寧的「美國衰落論」。
所謂「東升西降」,是指習近平2021年提出中國「崛起」,將會取代以美國為代表、逐漸衰落的西方文明。
2021年1月,當全世界飽受新冠疫情肆虐,中國憑藉著所謂的「動態清零」政策,自認領先全世界,一度暫時走出經濟衰退。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對幹部演講更喊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認清『東升西降』大趨勢,在中美戰略博弈大背景…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同年3月的兩會上,習近平又在全國政協聯組會議宣稱,「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知名評論人唐青在《唐青看時事》節目認為,王滬寧早年在美國待了六個月並研究美國,回國後寫了《美國反對美國》這本書。他認為美國面臨著「不可阻擋的危機暗流」,贊同「美國精神終結」這一論斷。王滬寧早就認為美國衰落了,這可能是習近平說「東升西降」的來源。
唐青還說,中共走投無路,讓王滬寧死馬當活馬醫,放手進行他的瘋狂大實驗——共同富裕。於是習近平發動了「共同富裕」運動。
未來習近平決策更趨惡化?
一些分析認為,在王滬寧形同「畫餅」的宏大計劃無果之後,習近平現在和未來的決策可能變得惡化。這與他從內部和外部獲得的支援有關。
習近平最近缺席了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領導人峰會,改由總理李強參加。他冷落G20引發從國際外交退出的猜測。
英國《金融時報》9月12日報導,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研究員尼爾.托馬斯表示:「這是習近平因外交衝突或國內麻煩而決定缺席的眾多國際峰會中的第一次。」「這肯定可能是習近平從他執政頭十年的充滿活力的外交中退出的開始。」
托馬斯說:「如果習近平參加的峰會減少,他與其他領導人的聯繫就會減少,並且會更多地依賴二手外交資料,因此他的決策可能會因此惡化。」
在中國內部,曾是習近平大祕的總理李強,一上任就要求國務院班子嚴格聽命於習中央。國務院成為黨指令的執行機構。
前屆李克強的內閣由受過良好教育、精通國際金融和外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技術官僚組成。央行前行長易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繼任者潘功勝雖然也被認為有新想法,但他必須向習近平信任的副總理何立峰負責。而何立峰則服從習近平的經濟思想,他沒有留學美國經驗,其經濟治理經驗和視野與前任劉鶴相比相形見絀。
一位知名政經觀察人士戲稱,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提拔的高官「大多數人都不會說英語」。
為習近平畫下「大餅」卻難落實的王滬寧,直到現在,仍然是負責中共頂層設計的最高機構——深改委的副主任。他能留任政治局常委,證明對習近平決策仍具足影響。
紐約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表示,習近平過去三年無論從清零防疫政策還是打壓民企等政策都很糟糕。從今年已過的大半年的政經表現看,在這樣的決策班子組合下,未來決策更趨惡化,當局難以走出困境。他們很可能是中共的末代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