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訊】最近兩個傳聞,顯示習近平對金融風險十分頭疼,在醞釀大動作。
第一個傳聞, 10月24日,習近平在副總理何立峰等的陪同下視察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但不清楚視察的細節和目的。要知道,中共建政後,幾乎沒有最高黨政領導人視察央行的公開紀錄,習近平這次算是破天荒。
第二個傳聞,中國領導層、金融監管機構及銀行高層將在10月30日至31日閉門舉行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如果屬實,這裡面就大有文章了。
一般來說,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五年一次,除第一次外都在每次黨代會前召開(見下表),主要目的是擬定重大金融政策供黨代會決策。例如,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後,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進一步擴充和強化央行相關職能,將過去地方政府的協調機構升級為實質性的監管機構,形成「一委一行兩會一局+地方監管局」的新金融監管格局。
但詭異的是,中共「二十大」定下金融體制改革的調子並於今年3月推出具體方案,這麼大的動作,居然沒有在此之前循例召開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當局對此也無任何說明。筆者分析,這可能隱藏著兩種情形。
其一,中共內部,包括各派政治勢力和各相關部委機構兩部分,對如何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分歧太大,如果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不僅無法形成共識,反而會掣肘「二十大」的相關決策,習乾脆不開會了,一人拍板、強勢推出。
其二,習近平不信任金融系統。周小川執掌央行16年(2003-2018),70歲時卸任,他一人兼任的央行行長和央行黨委書記兩個職位分別給了易綱和郭樹清,這明顯是要兩人相互牽制。「二十大」上,64歲的易綱和66歲的郭樹清都丟掉了中央委員身分,意味著兩人到點下車。果然,今年7月,潘功勝一人身兼央行行長和黨委書記。奇怪的是,潘功勝中央候補委員的身分在「二十大」上也丟了,居然能接掌央行,說明事發突然,臨危受命。這個變故,也表明習近平對金融改革和金融系統人事布局準備並不充分。這大概也是沒召開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後果之一吧。
現在的問題是,習近平如果真在10月30日至31日閉門舉行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為什麼?
大家知道,進入2023年,金融風險高企,習近平憂心忡忡(2022年12月15日,習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又提「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並使出了兩大招。
第一,金融體制重組,包括新設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委(官方沒有披露進展),組建金融監管總局(5月18日正式掛牌,李雲澤出任局長)、調整優化央行和證監會職責、央行分支機構改革、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等。
第二,加大金融反腐力度。中國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3月31日被公布落馬,成為二十大後首個落馬的中管金融企業「一把手」。陸媒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披露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共計審查金融系統幹部57人,其中中管幹部3人,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幹部42人,省管幹部12人(而去年全年接受審查調查的金融系統幹部為77人)。7月,落馬的6個中管幹部裡,金融系統就占了一半,而且個個都是曾經的行業「大佬」。
效果如何呢?不容樂觀。例如,10月21日,潘功勝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金融工作情況時(2022年10月,易綱代表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做金融工作報告),仍然重談「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老調,尤其強調當前「防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風險傳染,保障金融市場穩健運行」(目前股市跌破3000點,「外資撤離A股前所未有」,人民幣對美匯率「破7」成常態),「完善對大型企業集團債務風險的監測,穩妥化解大型房地產企業債券違約風險」(恆大、碧桂園影響難以控制,誰也不知道包括國企在內的哪家將會暴雷),等等。
形勢危急,習近平不得不對金融領域進行重新審視,因此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也就勢在必行了。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按照慣例,今年還將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三中全會在中共的歷史上比較重要。但是,迄今當局沒有發布三中全會的任何信息。這是反常的。反常的原因何在?應是時局艱難,黨內對習的意見太大。習自己呢?今年多次隱身,大幅度減少出國次數,害怕政變,去年「二十大」掃平派系、習家軍一家獨大的快感一掃而光,陷入了空前的危機。
對習來說,如果能借第六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行「金融拆彈」,在這個基礎上再召開三中全會,可能會更穩妥些。但關鍵在於,形勢發展能如習所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