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AI 掌握未來」灣區僑教中心舉辦職業論壇

【2023年11月06日訊】(記者薛明珠苗必達採訪報導)海外青年文化志工大使協會舊金山分會(FASCA-SFBA),11月4日(上週六),於南灣僑教中心,舉辦題為「認識AI 掌握未來」的青年職業論壇,邀請了四位專業人士,為即將步入大學、或即將走入職場的青年學子,分析人工智能對未來職業的影響。

當天下午的青年職業論壇,還開通了臉書網絡直播;現場加上網絡,有近百人參與了這場論壇。金山灣區僑教中心主任莊雅淑,也出席了本次活動。

論壇邀請的四位專業人士,分別是:聖荷西州大榮譽教授陳潤吾,他曾擔任聖荷西州大電子電機工程系主任,並創辦多家高科技公司。

方玉山博士,現任美國智多星教育集團CTO,曾自己創業,擔任公司副總裁、總裁與執行長及多家科技公司高級顧問。

還有兩位主講人,分別是楊煒棟及羅佩芝(Daiane Lopes da Silva)夫婦。

楊煒棟現任Kinetech Arts共同創辦人,Kinetech Arts 是專注將科技與舞蹈藝術融合的非營利機構,他還創辦了數據分析公司Kineviz。

羅佩芝是一位舞者、編舞家及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Kinetech Arts的藝術總監。

陳潤吾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改變社會現狀,而且是翻天覆地地改變世界的未來。

他強調,青年學子現在就要好好考慮,現在要學習什麼東西,將來大學讀什麼專業。否則,等大學畢業,「可能你會發現,你所學的東西都沒有用了,AI都幫你做了」。

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困境

方玉山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為人類提供一個聰明的助手。這個助手有理解、推理、歸納等能力,並能做決定。換句話說,這臺機器可以模仿人類的「智能」活動。

為了讓人工智能可以勝任人類的助手,方玉山博士認為,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能識別書面文字、理解口頭指示、擁有與人類相似的視覺和其它感官(計算機視覺、觸覺等)、與人類聊天互動(大型語言模型、語音生成)等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應該具有學習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等。

不過,方博士表示,人類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儘可能智慧,但是,「我們不希望它太聰明,因為擔心AI會淘汰我們。」方博士還指出,目前,人們接觸到的人工智能,都屬於弱人工智能(Narrow AI、Weak AI),只會處理特定的問題。

四位專家在青年職業論壇上講話。楊煒棟、羅佩芝夫婦(上圖)、陳潤吾教授(下左一)、方玉山博士(下右一)。(薛明珠/大紀元)

與弱人工智能相對的是通用人工智能(AGI),也稱為強人工智能(Strong AI)或者完全人工智能(Full AI),與弱人工智能相比,強人工智能可以嘗試執行全方位的人類認知能力。方博士說,現在,這種強智能的AI還沒出現。

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革命與工業革命一樣,都會帶來社會動盪,以及大量工作崗位的流失;但是,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行業。

不同之處,工業革命用機器取代了體力勞動。人工智能革命有可能既取代體力勞動,同時也取代腦力勞動,而且,人工智能革命將可能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方方面面。

方博士還指出,人工智能出現後,可能消失的工作,有數據錄入員、客服員、電話推銷員、收銀員、卡車司機、工廠工人,甚至律師、會計師、醫生等等。

如何面對人工智能造成的就業困境

方博士表示,在目前環境下,青年學子只能適應社會變化,注重培養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的能力,如創造力、同理心等。

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不善於產生新的想法,青年學子可以通過參加創意寫作課程,學習新樂器,或花時間集思廣益等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創造力。

又如同理心,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不能理解和回應人類的情緒,所以,青年學子可以專注於培養同理心,參加社會心理學課程,做義工,或練習積極傾聽等等。

方博士還表示,人工智能不擅長在社交場合與人互動,青年學子可以通過參加公開演講課程,與相關領域的人建立聯繫,或者只是練習閒聊;以專注發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方博士說,通過培養這些技能,對雇主來說,使自己更有價值,並且不太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此外,方博士說,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以適應變化,也容易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未來,找到生存的空間。

隨後,楊煒棟、羅佩芝夫婦就舞蹈領域,如何應用人工智能等問題做了講解。◇

薛明珠:《大紀元時報》舊金山分社社區記者,關注報導灣區社區政治、經濟、生活、教育、文化等新聞事件。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