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易如採訪報導)中國頂尖投行中金今年初對中國經濟做出「十大預測」,但「十估九錯」;近日國安部還威脅唱衰經濟者。專家認為,預測十分離譜,恐致中共更大誤判,造成決策偏差。同時,中南海黔驢技窮,只會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中國經濟已經很難救了。
中金2023年十大預測 錯得離譜
2023年1月4日,《第一財經》刊發《中金2023年十大預測:翻開新篇》一文,稱2023年「中外周期再度錯位,中國市場『翻開新篇』」。然而,年末回顧這十大預測,發現有「九錯」。這是中金第八個年頭發布年度十大預測。
「十大預測」有九項命中,堪稱為神準;相反,假若「十估九錯」那也相當神奇。」香港《信報》新聞點評作者高天佑在題為「從『十估九錯』看中國經濟謎團」的文章中說,鑒於市場上缺乏全面客觀的預測,或多或少令各方持份者決策偏差,恐將造成惡性循環。
中金(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國頂尖的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2023年年初做出的「十大預測」中,最離譜的預測是對中國股市的預測——A股和港股2023年有望實現雙位數正收益,港股階段性跑贏A股。
現實情況是,滬深300指數和恒生指數今年分別下跌約14%和15%,皆為負收益,而且港股跑輸A股,也跑輸全球。《華爾街日報》說,恆生指數今年截至12月11日,已下跌18%,有望創出連續第四年走低的紀錄。
中金的第九條預測說:「A股和港股資金面整體好轉,海外資金逐步回流。」但從資金面看,A股和港股皆面臨外資顯著流出。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10月發布報告指出,代表外資動向的北向資金,繼今年第二季淨流出27億元(人民幣,下同)後,第三季大幅淨流出達801億元。
中金的第七條預測說:「疫情影響逐漸淡出,泛消費行業可能是2023年重要的超額收益領域。」不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目前,消費板塊未見起色,白酒股、餐飲股、家電股等幾乎全面報跌。
中金對人民幣的預測也不對,中金的第十條預測說,「美元趨勢性拐點或待下半年,人民幣震盪走強。」但是今年的情況是,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是震盪走弱。人民幣兌美元滙率由年初的6.7貶至目前約7.1,9月還一度跌破7.36,創16年新低。
中金的第三條預測說,「疫後伴隨需求修復,國內通脹或面臨階段性壓力。」不過,中國11月份CPI下滑0.5%,連跌兩個月,未見通脹,反現通縮。
此外,中金唱衰美國的預測也走調了。中金預測說,「美國衰退壓力加大,中國有望在2023年實現全球率先復甦。」但是,美國今年首三季GDP分別增長2%、2.1%、5.2%,並沒有陷入衰退。
中金預測中國率先復甦,也錯得離譜。多位經濟學家週一(18日)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11月的投資和消費支出的成長,低於經濟學家預期,凸顯中國經濟失去動能,再次陷入步履維艱的困境。
中金第六條預測說,「美國衰退和主動去庫存周期下,中國出口仍或有壓力。」這條預測是「十大預測」唯一看淡中國經濟的一項,卻說對了一半,隨著產業鏈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區,中國出口確有壓力。
此外,中金預測的「中國貨幣寬鬆勢減,利率中樞上行,大類資產股強於債」、「地產銷售面積回升並轉為正增長,房價局部面臨上行壓力」、「互聯網和醫藥行業有望在2023年迎來反轉」等全錯了。
中金的預測遭網民嘲笑,「找一隻猴子擲飛鏢預測,也會比專家命中率更高。」還有說,「『十估九中』和『十估九錯』的概率都低於3%,其實不容易做到。」
中共數據多造假 國外投行推測為何也離譜?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18日對大紀元分析,不只是中金公司,當時包括幾乎所有國際和中國境內的金融機構,像高盛或瑞銀等對中國經濟的評估,一開始預估都蠻樂觀,甚至有些到兩位數,不過一路下修到最近的大概5%。
他認為,整個外資機構對中國大陸的預測普遍有些高估,「第一是利益上的考量,他們在中國有營收有盈利,所以希望把中國經濟說好點,這樣大家才願意投資,他們才有錢賺啊。」
「第二,個別企業或銀行本身意識形態的考量,比如某些機構會比較高估中國,或有些對中國經濟看淡的就會比較低估。」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18日也對大紀元表示,「經濟預估嚴重失準,其實也不意外。」
「照常理,去年被封,今年解封,經濟應該好轉才對。國際上的確是這樣的狀況,只是中國不是如此,從中可以證明中國民眾的口袋真是沒有錢,解封之後都沒辦法出來消費。」
今年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解封之後,消費很快就觸底反彈,甚至還有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中國反過來,解封之後物價反而往下跌。
黃世聰認為,外國經濟機構的預估可能都比中國內部更準確。主要原因是,中國內部原本有非常多的數據造假,或是數據不透明的狀況。比如現在中國青年失業率多少,沒有相關完整的數據,
他說,中共不允許唱衰經濟的態度非常明確,「你只要在網絡上或是在發表那種所謂不利中國的報告,其大部分就會被禁言,或受到調查。那當然最後做出來的結果就會完全失準。」
王國臣也表示,中金原先認為消費復甦會帶動整個經濟成長,但是在投資跟出口都低迷的情況下,要達到6%的GDP成長率,消費至少要將近10%左右,「結果,消費並沒有起來,很大原因,投資不太好,所以民眾的所得也沒增加。」
「第二,他們可能低估了,就像我也低估了,其實疫情三年對於民眾消費的殺傷力很大。」
黃世聰說,「所以從這個現象更可以證明,中國經濟的確是面臨非常艱困的局面。」
靠唱好救經濟?分析:中國經濟已經很難救了
中共近期推出一系列措施拯救經濟,但效果不彰。上週中共召開經濟工作會議,稱明年一個工作重點是「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中共國安近日也連番發文強調要加強輿論控制。
王國臣認為,這樣做經濟危機不會緩解,那只是官媒在唱賀,可是民眾第一線的感受是真實的,對於外資來講會更困擾,之前穆迪發布中國信評都顧慮很多。所以,這樣控制言論會加速整個外資往外移動。
「因為你連專業評論的空間都沒有,那他們投行靠什麼吃飯,不就是靠給予專業評論,然後讓投資人把錢給他們去投資。結果華爾街持續地撤離中國,這個趨勢是明顯的。」
黃世聰也認為,所謂的控制輿論,或是要求唱好,「我覺得那都是枝微末節,真正要改變的是大趨勢大環境,重點還是經濟本身,你要怎麼去調控經濟。」
「控制輿論只可能略微緩解,讓這個態勢沒有惡化的那麼快、那麼全面,但是我覺得這個惡化狀況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延緩時間,最後還是要受到相關的衝擊。」
他認為,真正解決的方法是,調整經濟策略跟調整大戰略跟大方向,這或許才有機會避免經濟出現像鐵達尼號撞向冰山的狀況,但是顯然目前沒有那個可能性,外資對中國的看法都是悲觀的。
「就目前中國經濟來說,其實已經救不起來,原因是整個大環境跟大趨勢已經改變,譬如說中美貿易對抗。」
「另外,中國房價經過三四十年來的狂奔之後,本來要出現比較大規模的回檔修正。再有,習近平走偏左路線,導致民營企業萎縮。
「很多原因形成了一個大環境。除非這個大環境改變,否則砸再多錢進去也只是打水漂。
「所以我覺得,總體經濟要往下走時,可以靠宏觀政策改變去做一個調整。可是問題就出在領導人本身,他們不可能調整的狀況下,你做再多努力其實最後都無用。」
國安部威脅唱衰經濟者 會導致中共更大誤判
對中國數據不真實或斷供問題,王國臣說,這確實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我們長期追蹤中國大陸的數據,部會長官都會問,如果中國經濟數據斷炊了、不給了怎麼辦?」
「當初預設立場是中國不會這樣,因為只有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拿到正確資訊,不只是外界可以拿到接近真實的數據,北京當局也需要。可是當你的數據完全斷掉後,北京也看不到數據,只會被下面蒙蔽,前陣子也傳出來地方政府作假問題。」
王國臣說,「所以我們在中國以外,做判斷時要留兩個帳本,第一個帳本是在推估中國是假數據,假設習近平也只是看到錯誤數據情況下做出的錯誤決策,或是在錯誤的數據下做出他認為正確的決策。」
「另外一個帳本是推估比較真實的數據,中國到底現況是怎麼樣。」
王國臣說,總結來講,「北京當局如果越限制數據,那對於習近平的黨中央來講,得到錯誤的資訊越有可能,而且機率還蠻大。
「如果從縣級就出問題,一路錯錯錯到北京中央,那每個地方確實都有兩本帳,可是那本真帳是永遠不會呈上去的。但習近平不會有兩本帳,商務部或國務院可能會有兩本帳,可是習拿到的帳絕對是錯的,錯得離譜。
「因為他們之前就說,地方呈到上面是層層灌水,這個問題本身不是習時代就有,是中共一直都存在的問題。」
分析:北京黔驢技窮 只會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近日國安部出場發文要求唱好經濟,是不是北京黔驢技窮,沒有別的招數?黃世聰認為,「某些程度來說是如此,就是控制言論,你不許說,至少大家不知道,或是裝作不知道,但是這其實是掩耳盜鈴,對中國經濟不是好事。」
他說,應該要向美國或是國外那樣直接面對問題,該大幅降息,該大幅降準,或是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讓房地產自由落地,應該有一些具體政策,而不是一直說不准你講什麼,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中共現在能夠做的就是,穩定優先,政治優先,在這種政策下,當然就控制輿論,不要負面情緒形成,經濟問題慢慢再說,可能目前為止,處理的先後順序是這樣子。」
黃世聰說,「我覺得他知道(中國經濟不行),不然的話前一陣子中央經濟會議幹嘛要說什麼苦日子,對不對?然後現在內部傳出明年可能繼續降息,其實他們已經知道相關的問題,然後避免出現大規模的金融風暴衝擊經濟。」
「其實他們自己知道問題在哪裡,只是因為造成問題的人恰恰就是最高領導人跟最高領導人的決策本身,不願去否定這一點,所以這就變成一個沒辦法解決的輪迴,除非你能夠徹底打破這個輪迴,把整個政策方向往回轉。」
「最後只能夠這個樣子啊」,他說,「既然沒辦法解決問題,那就先解決那些提出問題的人,就是這樣。」
王國臣也說,各地都呈上唱好經濟的報告,高層看了就很高興,其實當然會更慘。可是他們也沒招,不知道要用什麼政策,所有的政策都是複製過去的、一樣的套路,沒起作用,對於中共官員,「寧可先保官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