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3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採訪報導)中共兩會本週開始。在中共黨魁習近平獨攬大權同時經濟下滑之際,習的動向和總理李強的政府報告以及軍方和外交系統人事成為外界關注點。專家認為,人事變動並不需要放在兩會,而李強做的政府報告有「硬傷」,並不值得期待。
分析:習要「安全高於經濟」 李強將做的報告會有「硬傷」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國內失業率高漲;同時中國人口面臨老齡化,勞動和消費群體將逐漸縮小。經濟前景黯淡,外資也在撤離。中國的國際收支在2023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現直接投資淨流出。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中國總體債務早已達到GDP的300%以上,而銀行業面臨地方財政和房地產貸款損失,也將進一步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現在外界關注李強的報告表述,特別是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當局稱2023年的經濟增長為5.2%,但廣受質疑,被認為實際上會低於1.5%。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丁樹范3月4日對大紀元表示,過去一年,中共國務院發布了很多鼓勵外資投資或鼓勵民營企業投資的文件,但效果不好,所以大家本來是想看在兩會期間會不會有一些新的風向出來。另外,每次兩會,總理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人們也要看他的報告會提什麼新做法。
不過丁樹范認為,習近平要求政權安全高於經濟發展,這將會是李強報告的硬傷,所以大家期待不會太高,李強只算是在兩會走過場。「人們的共識是,李強是一個很弱勢的總理,只能依循習近平的政策,而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
對於李強將宣布中國經濟增長率,丁樹范也說無需抱期待,「因為中共現在連經濟數據都是國家祕密,李強說去年是5.2%,大家也不相信;過年時新華社說消費很高,總額當然是很高,可是大家也注意到每個人消費金額是在下降。所以李強公布的成長數據,大家可能都質疑。」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也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不是李強能決定的,而是直接體現習近平的意旨。由於習近平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經濟放在第二位,現在表面上給代表們開會討論經濟,只是演戲,中共政策的專制是絕對不會改的。
王赫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沒有起色,李強政府工作目標裡面可能還維持5%左右的增長,再高一點也不會超過5.5%。
人大會議無人事議程 國防部長升國務委員的職務變動或沒戲
新任國防部長董軍是否被任命為國務委員,也是此前外界認為的兩會關注點之一。按過去的慣例,國防部長通常有中央軍委委員的身分,同時也是國務委員。另外,近期外界還關注外交部長是否有新人選,比如由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取代王毅,而外交部長一般也會被任命為國務委員。
在去年的換屆人大會議上,李尚福等五人成為國務委員。到去年10月,李尚福與秦剛就被免除了國務委員職務。
不過,據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共人大會議3月4日上午舉行預備會議,通過了大會議程,當中並沒有人事相關的議程。這或意味著今年這次人大會議不會產生新的國務委員。
中共目前仍未開三中全會,國防部長董軍並非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也不是由人大任命的國家中央軍委委員。
王赫表示,因為今年兩會不是換屆,董軍當國務委員,並不一定要在這次人大會議。現在軍方還在清洗過程之中,習近平又比較謹慎,很可能要觀察董軍一段時間再讓他進中央軍委,然後才讓人大常委會任命他當國務委員。「這個人習近平定下來了,剩下的都是程序上的問題,不一定要在兩會期間。」
2021年中共人大會議通過「人大組織法」修訂,擴大了人大常委會的任免權,人大常委會可以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經國務院總理提名任免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等國務院組成人員,以及在經中央軍委主席的提名後任免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委員等中央軍委組成人員。
專家:中共面臨一次困難的「兩會」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3月4日對大紀元表示,這屆兩會,中共高層會感到比較艱難一點,因為經濟倒退,加上習近平錯誤的領導,會面對很多的挑戰。
「習近平剩下四年的任期,如果他的執政路線更加左傾,政治緊縮,經濟也緊縮,未來的四年將會更加困難。」
蘇紫雲表示,在國際上,目前美國、歐盟對中共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特別是中共在東海和南海的擴張,都涉及到美歐的海上運作的利益問題。在歐洲戰場,中共一直在明裡暗裡支援俄羅斯。此外,中共還要把台海內海化,會有反效果,不會被國際認可。
丁樹范則表示,在台灣方面,這次關注中共的兩會,除了經濟以外,也會關注其它兩個問題,第一是看中共對台政策會有什麼新的說法;第二就是觀察中國大陸軍費的增減情況。
去年中共的軍費同比增長7.2%,達到1.5537萬億元人民幣,這是四年來的最大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