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論壇】新一波逆全球化 危險超冷戰

【大紀元2024年05月26日訊】今年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法案,對中國電動車和鋰電池等產品大幅增加關稅。隨後有歐洲官員表示,將會對中國相關產品進行補貼調查。而中國方面也宣布對歐美汽車等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最近G7財長會議正在召開,各國討論的一個要點也是中國不公平貿易和過剩產能的問題。各種跡象顯示,一場逆全球化的世界貿易大混戰正在上演。那麼未來這場混戰會給世界帶來什麼?

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 耶倫尋求統一戰線

獨立電視製片人李軍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新一輪貿易戰已經開打,對美國而言,這場仗它是不得不打,在中美兩大陣營激烈對抗的大環境下,美國不可能再讓中共搞什麼剩餘產能傾銷來衝擊美國製造業,這種傾銷中共已經幹了近20年了。美國大幅度提高關稅其實只是走了第一步,一些共和黨人還在批拜登太保守,應該給更多的中國產品加關稅。不過美國這一輪加關稅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在世界很多國家會產生連鎖反應。這是中共更擔心的,所以中共必須要給予反擊。

我們看到5月19日中共商務部發了公告,說要開始反擊,對一種從美國、歐盟、台灣和日本進口的工程塑膠產品進行調查。另外中共媒體也在造勢,說有的是彈藥,有充足的反制手段等等。5月21日,歐盟中國商會表示,他們得到了消息,北京正在計劃對大排量進口汽車增加關稅到25%。此外,中共外交部也正式通告,說它們已經制裁了美國洛克希特馬丁、通用公司等12家美國軍工企業和10名軍工企業負責人。這個貿易戰你來我往的架勢,中共已經擺出來了。

李軍說,美國財長耶倫這次參加G7財長和央行會議,她一去了之後就跟G7國家說,我們七個國家和其它受產能過剩傾銷問題影響的國家,應該建立一個統一戰線,受影響的所有國家咱們要聯合起來。耶倫還說,反傾銷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問題。歐盟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對中國進行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了,最近又開始對中國的綠能產品例如渦輪風力發動機進行反傾銷調查。此外,德國總理舒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包括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最近都和中共說了這個問題。不過歐洲目前還是動口不動手,下一階段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還很難說。因為畢竟歐盟兩個大國德國和法國還希望跟中共做貿易得到一些好處。其實單指產能過剩傾銷的問題,我覺得歐洲受的傷害遠遠超過美國,所以歐盟應該力度更大才對。

李軍表示,日本現在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其實日本很早就開始用關稅來抵制中共的這種傾銷。2008年的時候,日本就對中國出口的電解二氧化錳徵收很高的關稅,最近又開始對石墨進行調查,現在美國已經動了,那麼我相信日本應該會跟得比較緊。

歐洲政情多元複雜 中歐關係誰主沉浮

旅居歐洲的中國法律學者杜文在《菁英論壇》表示,歐盟對於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同美國的立場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的。這一點,馮德萊恩主席已經表述得很清楚了。但是具體到歐洲國家來說,對待中國的貿易問題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分歧,這種分歧主要源於以下幾個原因的綜合影響。

首先是經濟利益之間的差異。不同歐洲國家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和依賴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很多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有大量的投資和業務,這就使得德國在貿易政策上更傾向於維護與中國的良好關係。相對而言,法國和義大利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就低一些,他們可能在貿易戰中會持更強硬的立場。

第二個是政治背景、政黨傾向方面的差異,歐洲各國政府執政黨的政治背景以及它們對外政策的策略影響對中國的態度。左翼政黨是持積極合作的態度,右翼政黨是持一種的警惕、抵制的態度,中間派政黨往往是一邊合作一邊抵制的態度。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馬克龍和舒爾茨所屬的政黨都屬於中間偏右這麼一個角色,這些政黨更重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在對華政策上就更接近於美國的立場。

第三個因素就是國內政策壓力。作為民主國家,國內政治環境和民眾態度是直接影響各國政府決策的。我在翻看歐洲當地一些報紙的時候,我發現公眾輿論對中國多持負面態度,就促使政府採取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而另外一些國家,企業界和民眾可能更多的是看到跟中國貿易帶來的經濟利益,而希望維持這種合作關係。

第四個因素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問題,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影響他們的對外政策。比如說有幾位歐洲議員就直接同我聊過,他們說在歐洲議會這個層面上,真正對中國持強硬立場的,就是過去那些被共產黨統治過的東歐國家,這些國家議員在歐洲議會中對中國的立場非常強硬,幾乎是統一的。例如之前歐洲議會否決中歐投資協定,東歐的議員是最積極的。被中共制裁最多的歐洲議會議員,也是東歐國家來的一些議員。與此同時像北歐國家,如瑞典,它在人權和民主問題上有更強硬的立場。而一些南歐國家就更務實,像匈牙利就特別注重於自身的經濟利益,而與中國發展關係。

第五個因素就是歐洲內部的協調其實是很困難的,在歐洲議會層面,有少數議員是堅決支持共產黨的,他們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有幾位是堅決反共產黨的,他們很多人上了中共的制裁名單上。27個成員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濟、政治考量,就導致在具體政策上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戰線。

但還有一個現象需要注意,就是近些年來在歐洲議會層面越來越重視對華戰略問題,而且有多名議員曾經當面告訴過我,說現在歐洲議會層面對於涉華不友好的議案,共識度越來越高。他們的工作壓力正在越來越小。

新一波逆全球化來臨 國際局勢比冷戰更危險

中文大紀元報紙主編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曾經向習近平當面提出貿易失衡和產能過剩的問題。有記者問她歐盟是不是和美國同步採取措施,她當時的態度算是無可奉告了,不過她也說歐美雙方也討論過共同行動的問題,因為它們要確保全球貿易公平競爭,這是歐美的共同利益。根據彭博社最近的一個數字,中國生產的電池其實遠遠超過全球的需求,到了2025年底,中國電池產能將能夠滿足全球超過3倍的需求。電動車的情況也類似,大西洋理事會分析說中國車商可以聯產5000萬輛汽車,但中國汽車自己的市場只有2300萬輛的需求,也就是說中國要出口2700萬輛電動車,才能保證國內廠商的生存。所以政府的大量補貼對中國廠商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產能過剩。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的這個做法,目的就是要擠垮其它國家的企業,控制全球市場,對於這種情況大家已經很恐慌了。

郭君說,其實現在很多人都說世界面臨新冷戰的局面,但實際上目前的國際局勢比冷戰時期更危險,原因就是現在逆全球化過程正在發生。二十世紀最動盪的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了1億人,而兩次世界大戰同樣是一個逆全球化的過程。在此之前的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確立了一個全球霸權的地位,在接近一個世紀的時期,英國無論在經濟軍事和國際政治方面都是一個沒人挑戰的超級存在。所以全球經濟在那個時期開始了一波的全球化,那次全球化以英國為主,英國一方面提供了軍事上的保證,另一方面,英國的金融機構提供了資金,英鎊當時成為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穩定的英國霸權是那一波全球化的一個基礎。

維多利亞女王1901年去世,那時的英國經濟和軍事地位已經開始下降了,德國、美國開始超越英國,多極時代出現了,伴隨著就是當時的那一波逆全球化過程。這個過程中,各國的帝國主義各自為政,我們看到是爭端不斷的擴大,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延續。

郭君說,冷戰時期是一個兩極世界,一極是美國,一極是蘇聯,這個階段並沒有真正的全球化,半個歐洲不在美國集團之內,亞洲的中國和印度也不在這個集團裡面。等到蘇聯解體後,美國變成了一家獨大,世界再次開始全球化。我們看到很明顯的是,從克林頓時期開始,九十年代是這一波全球化的真正開始,並加速進行,迄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了。現在美國實力開始下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崛起之後,第二個逆全球化我看是很難避免的,而且這個過程中全球衝突的風險比冷戰時期可能要大得多,我覺得貿易戰目前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論壇》製作組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