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麵包有望更營養健康 關鍵祕密在益生真菌

【2025年07月29日訊】(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真菌在人類的食品與醫藥領域應用已久,甚至已成飲食文化,而它可能成為緩解全球「隱性飢餓」的關鍵。澳洲科學家發現,在一些品種的麵包小麥中施用一種有益真菌,能使小麥的籽粒累積更多有益於人類吸收的微量營養元素。

小麥是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為全球眾多人口提供熱量和營養。不過,許多人因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而罹患「微量營養缺乏症」,形成一種看不見的「隱性飢餓」狀況。該狀況嚴重威脅著公共衛生,使得許多人喪命或生病。

為了緩解這種問題,過去有科學家希望透過接種叢枝菌根真菌(AM)技術,提升小麥對鋅和鐵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但伴隨著植酸(Phytic Acid)含量升高的副作用,阻礙了人體消化系統對鋅、鐵等微量營養元素的吸收。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科學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叢枝菌根真菌(AM)種植到澳洲常見的小麥品種(可做成麵包的小麥),意外發現真菌不僅能讓小麥產生更大的籽粒,還能讓籽粒內累積更多生物必備的微量營養物質。

這項結果意味著用這種方法種植小麥,可以為人類提供更高的營養價值。該研究結果於7月23日發表到《植物、人類、地球》雜誌上。

研究人員研究的對象是一種名為「Rhizophagus irreparableis」的叢枝菌根真菌。它與多種植物的根系(包括大麥、水稻、高粱和小麥等)形成有益的共生關係,透過細長的菌絲網絡結構延伸至土壤深處,幫助植物吸收更多養分,同時增強植物的抗逆性與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

基於這些原因,該種真菌成為農業生態領域的明星菌種,也成為農業生態領域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真菌之一。

研究人員選取澳洲常見的8種不同的麵包小麥品種,將其分為接種與未接種真菌的對照組,並分別種植於模擬貧瘠與施肥後農田的低磷和高磷土壤中。收成後,他們使用X射線螢光顯微鏡等精密技術,分析小麥的籽粒產量、營養成分、植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在籽粒內部的分布情況。

實驗結果證實了團隊的樂觀預期。他們發現這些接種AM真菌的小麥,只需要種植在適當磷濃度土壤中,其籽粒大小、磷和鋅的含量就會提高,且植酸(PA)含量會出現降低的情況。事實上,接種真菌的某些小麥品種在高磷條件下,其植酸含量甚至比對照組還要低。

由於大部分植物磷元素,會以植酸的形式儲存在穀物中,但植酸是一種抗營養化合物,會牢牢抓住鋅、鐵等礦物質,降低人體腸道對於鋅和鐵等微量營養素的生物利用性。「生物利用性」是指實際能被人體或生物吸收利用的比例。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接種過AM真菌的小麥,它們小麥糊粉層中的鋅、鐵含量升高(兩種元素摩爾比下降),顯示兩種元素的生物利用性出現提升。「糊粉層」是穀物麩皮的一部分,因營養極為豐富,通常成為全麥麵粉保留的精華部分。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代表此方法,能在不犧牲營養吸收率的前提下強化小麥的營養。也代表添加真菌種植的麵包小麥可能是一種有前途的策略,可以在不影響農藝實踐(施用磷肥)或產量目標上,為人類產生更具有高微量營養素、生物利用度的小麥粒,將有助於緩解全球面臨的微量營養缺乏的問題。

「這項研究展示了一種永續的選擇,讓我們能更好的使用土壤中既有養分。我們發現,透過給小麥接種菌根真菌,可以讓小麥為人類提供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該篇論文通訊作者、計劃負責人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的史蒂芬妮·J·沃茨-威廉斯(Stephanie J. Watts-Williams)博士對該校新聞室說道。

威廉斯博士補充道,「目前全球約有30%的人口患有鋅缺乏症,還有60%的人口患有鐵缺乏症,這些都會損害人體健康。若缺鋅會影響懷孕、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正常發育,並可能引發腹瀉等症狀;缺鐵則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影響人的免疫功能和認知發展,嚴重甚至會提高母親和嬰兒的死亡率。」

主要作者、阿德萊德大學博士阮氏豔(Thi Diem Nguyen)總結道,「我們發現低磷土壤條件下,真菌接種不影響穀物的植酸含量,甚至在高磷土壤條件下,還能降低某些品種小麥的植酸,進而提高鋅和鐵的生物利用度。該結果顯示麵包小麥施用磷肥與接種益生真菌是可以並行,且兼顧穀物產量與營養品質。」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7-30 18:00 | 修改:2025-07-30 18:0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