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華埠服務中心 全方位服務移民社群

【2025年08月06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對許多初到美國的新移民而言,社會環境陌生、語言溝通不暢,生活方方面面讓人無所適從。英文信件看不懂、不知如何申請社會福利,甚至在面對警察或社工上門時無法溝通,陷入焦慮與恐懼。位於洛杉磯的華埠服務中心(Chinatown Service Center,簡稱CSC)50年來一直在默默守護這些家庭,提供國、粵語翻譯與專業支援,為無助者搭起一座希望的橋梁。

2025年7月23日,伍競群介紹阿罕布拉CSC社區醫療中心內盥洗室的求助設施。(徐曼沅/大紀元)

跨族裔溫暖行動 源自一張桌子

華埠服務中心總裁暨執行長伍競群(Peter Ng)表示,CSC最初由一位牧師夫人發起,1971年在教會中擺張桌子,協助不懂英語的華人移民填寫文件、了解福利資訊;1975年,這個由志工組成的小團體脫離了教會的附屬關係,正式註冊成為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服務社區。該中心獲得了洛杉磯市的第一筆政府撥款,用於建立就業培訓計劃,從此展開跨越半世紀的社區服務歷程。

伍競群表示,雖然服務重點仍以華裔為主,但多年來CSC的服務對象已擴及西語裔、非裔與白人社區,成為真正多元包容的社會資源中心。

目前華埠服務中心,每年為超過3萬人提供15萬次的醫療保健、財務規劃及青少年護理等服務。(徐曼沅/大紀元)

歷時一年 幫單親媽媽奪回監護權

伍競群分享了一個感人案例。一位二十出頭的華裔單親母親,由於經濟拮据、生活不穩,加上不諳英語,無法與警察和志工充分溝通,導致兩歲的女兒被送往寄養家庭,並由一對男同志伴侶照顧。

儘管新家庭提供了穩定的生活環境,但這位年輕的媽媽及其家庭,對此安排感到極度不安。在無助之下,這位媽媽赴華埠服務中心尋求協助,在社工團隊協助下申請法律援助,並安排家庭諮商與親職教育,同時向洛杉磯縣政府爭取重新審查監護權。在歷經一年多的努力後,這名母親終於完成所有法定要求,成功將孩子帶回身邊。母女重聚時,感人場面讓在場者無不動容。

跨州求助 電話遠端也能伸援手

華埠服務中心也接觸到許多不在加州的家庭。曾有一通來自亞利桑那州的求助電話找到該中心。一位華人家屬表示親人罹患精神疾病,情緒極不穩定,當地缺乏中文心理諮詢資源,不知如何是好。

華埠服務中心的社工不僅提供電話評估與資源轉介,還安排了線上諮詢,教導家屬如何與患者溝通、協助穩定情緒;透過持續關懷與追蹤,最終順利銜接上當地醫療機構,展現出社區力量跨越州界的溫暖。

一屋貓的孤寂 心理關懷深入社區

另一個案例來自社區通報。一位七十多歲華裔婦人因多年獨居,飼養超過百隻貓,造成環境惡劣,鄰里擔憂其精神狀況異常。社工到場後發現,婦人情緒穩定,無攻擊傾向,卻將貓當成唯一陪伴。

華埠服務中心隨即聯合心理輔導人員與動保機構展開行動,一方面協助婦人接受心理評估與治療,一方面有序協助動物轉介安置。如今,婦人已開始願意與外界互動,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秩序。

全方位援助 幫助移民站穩腳跟

伍競群表示:「只要有人有需要,不分族裔,我們都願意伸出援手,或協助連結最合適的資源與專業團體。」

如今的華埠服務中心已從單一福利諮詢服務,發展為涵蓋政府福利申請與輔導、兒童與家庭支援服務(如親職教育、家庭暴力防治)、語言學習與職業培訓(如ESL課程、就業輔導)、長者服務與社區健康活動、法律與移民身分調整諮詢以及家庭醫療、牙科與心理健康等六大領域的綜合型非營利機構,並獲「2025年度加州非營利組織」殊榮,這項榮譽表彰了他們對社區的傑出貢獻。

華埠服務中心提供長者照護。(華埠服務中心提供)

目前華埠服務中心在大洛杉磯地區設有7個分站,從中國城擴展至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阿罕布拉(Alhambra)等華人聚居城市,逐步建立起深耕社區、接地氣的服務網絡。

近年來華埠服務中心格外重視心理健康。亞裔社區長期以來對精神疾病存有偏見與誤解,導致許多家庭壓力無法釋放。CSC設有專業心理輔導團隊,協助處理憂鬱、焦慮、家庭衝突等問題,期望從源頭建立健康人際與家庭關係。

此外,華埠服務中心也定期舉辦健康講座、社交活動,幫助長者走出孤單、維持身心活力。該中心每年為超過3萬人提供15萬次的醫療保健、財務規劃及青少年護理等服務,致力為社區發展盡一份心力,期待為華裔打造更高品質的生活。◇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06 17:57 | 修改:2025-08-06 17:57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