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廉價保單背後的陷阱

訪資深保險經紀人Sam Cheng

記者 /郭簡

「只要能上路,買最便宜的就好。」「沒出過事,不想花冤枉錢。」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過?甚至親口說過?在美國這個講究責任制度的社會裡,「買便宜保險上路」其實是很多新移民的慣性做法。表面上是省錢,實際上卻是把巨大的風險悄悄留給了自己未來的某一天。保險專家Sam Cheng直言:「省下保費,就是留住風險。你省下的,不是錢,是保障;一個捨不得花保費的人,往往最後自己賠慘。」

陷阱一:只保「最低限額」

以加州為例,法律規定的最低責任險為:

每人身體傷害責任:15,000 美元

每次事故總賠償上限:30,000 美元

財物損失責任:5,000 美元

很多人認為「這樣就夠用了」,但你仔細想想:

一台普通新車動輒三萬美元以上

一次車禍急診加手術費,超過五萬也不稀奇

保險只能賠到三萬,剩下的怎麼辦?當然是你自己掏腰包,甚至賠上未來收入、積蓄與信用。

陷阱二:內容被「悄悄刪掉」

有些保單雖然保費便宜,保額看起來也「還行」,但其實把許多關鍵保障都砍掉了:

沒有「無保駕駛人保險」(Uninsured Motorist Coverage)

沒有「個人責任險」(Personal Liability)

不保車窗玻璃、盜竊等常見項目

自付額(Deductible)設得高到離譜,出了事也幾乎用不上保險

Sam Cheng提醒:「真正重要的,不只是保多少,而是保哪些。」

陷阱三:把業務員當經紀人

很多人聽信一位熟人介紹的「保險人員」,卻分不清對方到底是誰的代表。

保險業務員(Agent):代表某一家保險公司,只能賣自家產品

保險經紀人(Broker):代表客戶,能從多家保險公司中比較選擇

你需要的是站在你的角度思考的經紀人,而不是只會推銷單一產品的業務員。

陷阱四:只問「一年多少錢?」

這是最常見的誤區。很多人在詢價時只問:「一年多少保費?」卻從不問:

「保額是多少?」

「有哪些責任涵蓋?」

「會不會有保額上限?有沒有傘型保單?」

結果就是,保險公司每年賺你幾百元保費,卻把你未來幾十萬的法律風險暴露在外。

三個買對保單的原則

Sam Cheng建議,挑選保單時要牢記三個原則:

一、不只比價格,更要比內容

問清楚保額是否足夠、涵蓋哪些責任,避免保單名存實亡。

二、保單要形成完整防線

責任險、碰撞險、綜合險、傘型保單要互相補位,缺一不可,才不會發生「出了事卻無處理賠」的斷層。

三、選對人,比選對價更重要

找一位誠信且專業的獨立經紀人,他會根據你的家庭情況、資產狀況、用車習慣設計保單,遠勝過業務員的話術與打折誘惑。

結語:保費你負擔得起,賠償你負擔不起

「買保險,買的是保護,不是便宜。」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是保險世界裡最重要的一堂課。你也許覺得「出事機率很小」,但真有萬一,醫療費、修車費、律師費、精神賠償、名譽損失,哪一項你能自己扛得起?便宜保單往往是最貴的。別為了眼前少付幾百元,將來卻為一場官司痛失所有。讓專業經紀人幫你規劃完整保單架構,這不是多花錢,而是讓你和家人在風險來臨時,真的有保、有靠、有底氣。

諮詢郵箱

shaosen.cheng@gmail.com

發佈:2025-08-26 04:35 | 修改:2025-08-26 04:37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