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6日訊】(記者李梅綜合報導)自中共病毒(COVID-19、新冠病毒)危機爆發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是自然免疫力還是疫苗更有保護力。當COVID疫苗變成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打「加強針」時,這二者誰能提供更長久的免疫?當人們越來越依賴疫苗時,自然免疫力是否在下降?
去年1月,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承認在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流行時,自然免疫力比接種疫苗提供了更強的保護,即感染過COVID病毒的人更能抵抗變種病毒。《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研究亦表明,自然免疫力比疫苗獲得的免疫力持續時間更長;當奧米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已接種過COVID疫苗的人仍會感染,因疫苗只提供了短期免疫。
自然免疫和疫苗免疫
去年12月7日,參議員羅納德·約翰遜(Ronald Johnson)於國會大廈主持第四次中共病毒疫苗專家聽證會。
病理學家、愛達荷州醫生瑞安·科爾(Ryan Cole)博士在會上解釋說,病毒通過眼、鼻、喉進入人體後,免疫系統會啟動,對病毒的所有部分作出反應,並分泌出IgA 抗體、產生T細胞免疫反應,IgA 抗體讓你再次接觸病毒時迅速作出攔截;而大約有300億個T細胞好像免疫系統中強大的海軍陸戰隊,這是自然的免疫反應。
科爾說,注射mRNA疫苗後,那些(帶毒)蛋白質將劫持你的細胞,好像在細胞壁上戳個小洞,扔進一個手榴彈,然後炸毀它們;同時,脂質納米顆粒可以到達身體的任何地方(如大腦和心臟),劫持你的器官,沉積在血管壁,並引起諸多炎症反應。
研發mRNA疫苗的先驅羅伯特·馬龍(Robert Molone)博士則說,從黏膜免疫學看,正常的鼻咽感染是漸進的過程;而疫苗則是突然有大量蛋白質在體內循環,會使刺突蛋白和毒素水平明顯高於自然感染的水平。
馬龍還說,在對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中有一種「信念」,即帶正電荷的脂質顆粒會選擇性地靶向不同的器官;但在(疫苗)測試中,製藥業被允許使用最不敏感的方法,測試熒光素酶(一種螢火蟲蛋白)複合物在鼠體內的分布,它只是初步的測試數據,實際上嚴重低估了脂質顆粒在體內的分布。
COVID疫苗為何引發心肌炎等
美國頂級心臟病學家和流行病學家、COVID-19治療方面的權威專家彼得·麥卡洛(Peter McCullough)博士指出,早在1992年給動物注射高劑量β冠狀病毒時,就發現刺突蛋白會引發心肌炎。心肌炎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心臟肌肉發炎,它會導致呼吸急促、胸痛、心律不齊、疲倦、心臟衰竭、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兒科學會院士柯克·米爾霍恩(Kirk Milhoan)曾專注於心肌炎研究。他說,因心臟每分鐘要跳動約70次、每小時200次、每天100,800次,即使心臟肌肉受損也無法休息,還得繼續工作。他介紹,在泰國的一項最新研究中,202名青春期男孩接種輝瑞疫苗後,有2名男孩(1%)表現出心臟受損;北歐的一項研究表明,18至44歲男性患心肌炎的風險最高,而美軍80%服役人員在此年齡段。
那麼疫苗會在人體內起效多久?暫停體育鍛煉可否降低風險?馬龍表示,一項研究顯示RNA信號在接種者體內60天內會顯著下降,但沒有測試60天後的情況。
米爾霍恩提到,一些心肌炎患者並未如CDC所說在90天內完全康復,對健康孩子和年輕軍人來說,患心肌炎的風險大於COVID病毒感染。臨床醫學教授、從業二十多年的兒科認證醫生雷娜塔·穆恩(Renata Moon)說,在2021年前,她大概只見過2、3例心肌炎病例,但在推出mRNA疫苗之後,她接觸或瞭解到很多這類病例。
同樣從業二十多年的婦產科醫生詹姆斯·索普(James A. Thorp)博士說,從臨床案例中可見,婦女接種疫苗後會出現月經周期和血量異常,流產率升高、胎兒死亡和畸形增加,「CDC和FDA認為比其它疫苗增加2倍就很危險,而我們看到不止增加了2倍」。
美國陸軍軍醫特蕾莎·朗(Theresa Long)認為,疫苗使人的免疫系統受損害,在軍隊接種疫苗後,她見過腦部缺血、脾臟和肝臟的大塊凝塊、脊柱腫瘤、腦腫瘤、心肌炎、心包炎和髖部血管壞死等病例。
疫苗產品需更長時間評估
面臨一場可能導致上百萬人死亡的流行病,領導者應如何決策?馬龍表示:「我不會用『希望』來代替數據分析,不應用強大和高調的宣傳活動來迫使美國人接納未獲許可的產品。」
2020年1月4日,一位前中情局官員和馬龍聯繫,警告了COVID-19病毒的風險。馬龍在疫情爆發後的建議是,測試那些已安全使用多年的藥物是否能在治療COVID時有更多的功效,因為生產疫苗和證明疫苗產品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更久的時間。(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