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5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從10歲開始學琴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黃煐媖,在南加州教授鋼琴三十餘年,已培養出四名音樂博士。她說:「音樂是最有力量的語言。」透過音樂交流,她結識了世界各地不同族裔的朋友;也因為音樂,她突破生命中的各種藩籬,幫助了更多人。
黃煐媖出生於台南府城,台南不僅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也是音樂氛圍濃厚的城市。黃煐媖16歲便參加室內管弦樂團的演出,擔任三B絃樂團鋼琴伴奏;因長期在教會擔任司琴與指揮,她這種以音樂「奉獻」回饋社會的精神也一直延續至今。
大學畢業後,黃煐媖曾在台南神學院教授一年音樂,但赴美進修前,她將整年的薪水捐獻給教會,教會利用這筆捐款添購了一架三角鋼琴。20年後,黃煐媖發現教會仍在使用那架鋼琴,心中無比欣慰,這意味著更多人藉此有機會接觸音樂,悠揚的樂曲撫慰了更多人的心靈。
黃煐媖八歲開始師從周理俐學琴,所接觸的第一件樂器是教會的風琴。後來,她開始學鋼琴,雖然當時也很喜歡音樂,但經常偷懶逃避練習。直到有天老師說:「煐媖你很懶,但你真的很有音樂天分,不應該浪費上天給的才華。」她恍然大悟,從此積極認真練習彈琴。
成為鋼琴老師後,黃煐媖以鼓勵代替責備,她常告訴學生們:「音樂不是用來比賽的工具,音樂是與人分享的才藝,有機會更要應用音樂去回饋社會。」她常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舉辦年輕音樂新秀的演奏會、到老人院義務表演,她的學生中也不乏國際音樂大賽的常勝者。
學琴、練琴也是一種集中精神的培訓,要求學生嚴於律己(well-disciplined),但又要重視啟發創意力。黃煐媖說:「人總會有惰性,但碰到挫折,加上學科壓力,很多人會中斷學琴。」在學習鋼琴的路上,她鼓勵後進要從中獲得樂趣,若只一味苦練,很快就會懈怠。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黃煐媖發現「視譜」能力強的學生較少失去興趣,因為他們鮮少停留在瓶頸上。她建議學習樂器演奏的青少年也學習樂理,這樣才能對自己所演奏的樂曲有更深層的了解,產生更多興趣。
黃煐媖指出,平時多參與、欣賞音樂會,或加入學校的樂團、合唱團,寒暑假參加音樂營,以音樂會友,可以讓學習音樂的孩子們發現音樂的樂趣。她很重視以音樂交流互動,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她常赴世界各地演出。她曾在意大利、維也納、大陸以及台灣和南美洲不同城市參與室內樂演奏;也曾與帕薩迪納(Pasadena)姐妹市委員會合作,舉辦「雙鶴國際音樂節」,促進不同城市的文化與音樂交流。黃煐媖解釋說,「鶴」是取萬鳥之冠之意,「雙鶴」是取其高雅的含義,也希望藉「雙鶴」帶來和平。
黃煐媖回憶自己考大學時,台灣只有四家大學招收音樂學生,她考上了文化大學音樂系,受教於彭聖錦教授;赴美深造後,取得洛杉磯州立大學音樂系鋼琴碩士學位;隨後又持續進修,取得了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和洛加大(UCLA)的和聲作曲、交響配樂學位證書。
黃煐媖也曾在作曲家貝爾納多·塞格爾(Bernardo Segall)門下進修。她說:「音樂是永無止盡的探索,只能不斷練習、前進。」
1999年台灣發生了921大地震,黃煐媖當時在洛杉磯舉辦了第一次慈善義演募款,並將募得的愛心捐款送至台灣。自此,她開始不定期舉辦類似活動,並成立黃煐媖音樂文教基金(Acevedo Music & Art Education Foundation Inc.)。她認為音樂的價值不是求得比賽獲獎或演出機會,而是透過音樂對社會有所貢獻、回饋社區。
每逢社會需要急難救助,如東南亞海嘯、四川震災、台灣八八水災、日本東北震災,黃煐媖就會舉辦賑災籌款音樂會,號召各方音樂演奏家及藝術家一同以音樂感動人心,籌款救助災區。前年,黃煐媖也響應參與網上音樂會,募款幫助南加地區不幸受疫情影響的低收入戶,同時帶領年輕的學生們一起慈善義演,募款幫助遊民獲取熟食與住所。
2008年,黃煐媖獲帕薩迪納市頒發「團結典範獎」(Model of Unity Award);2009年,眾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致贈黃煐媖阿罕布拉市(Alhambra)「年度女性奬」(Women of the Year)。她以音樂助人、多行善事之舉,獲得亞裔社區與美國主流社會肯定。
除授琴、演奏外,黃煐媖也致力於作曲,她創作的「新生」獲全加州作曲家大獎。此曲是黃煐媖為激勵對抗病魔的弟弟所作,旋律悠揚讓人充滿希望。她認為,音樂可以制止暴力、使人產生積極的態度、變得更好,最終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