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ohn Seiler撰文/信宇編譯)蘭斯‧伊泉(Lance Izumi)博士是位於加州的太平洋研究所(Pacific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PRI)高級研究員兼教育研究高級主任。30年來,他一直是我在加州教育問題和一般學校教育方面的可靠消息來源。11月30日,這位教育專家在加州新港灘(Newport Beach)市的太平洋俱樂部向當地商界和社區領袖發表了演講。
在演講中,他話題廣泛,其中討論了最近出版的合著新書《家長大反叛:家長和草根領袖如何與美國學校中的批判性種族理論作鬥爭》(The Great Parent Revolt: How Parents and Grassroots Leaders Are Fighting Critical Race Theory [CRT] in America’s Schools,2022)。這本書是他與加州平等權益聯盟基金會(Californians for Equal Rights Foundation,CFER Foundation)執行主任吳文淵(Wenyuan Wu,音譯)和太平洋研究所政策助理麥肯齊‧理查茲(McKenzie Richards)共同撰寫的。
伊泉博士首先提到了美國最高法院最近裁決的哈佛案,該案最終裁定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違反了民權法。這使得教育和其它機構重新回到了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倡導的正確軌道上,他有一句名言:「我有一個夢想,我的四個孩子有朝一日將生活在一個不以膚色而以品德內容來評判他們的國度。」1996年,加州就通過209號提案正式提出了這個夢想。隨後,法院將其推向了全國。
「看看很多主流媒體對於這個事件的報導吧。他們簡單地把這變成了一個黑人與白人的問題。」伊泉博士說道。
他指出,本案的原告實際上是受到哈佛大學歧視的亞裔美國人。
「哈佛大學的招生制度中存在的歧視現象令人震驚。以申請哈佛大學的普通亞裔為例,他是男性,家境不屬於清貧。這將使他有25%的機會進入哈佛。」伊泉博士說道,「如果把他的種族改為白人,那麼他將有36%的機會被錄取。」
「現在,如果把他的種族改為西班牙裔,他將有77%的機會被錄取。如果你把他的種族改為非洲裔美國人,他將有95%的機會被錄取。因此,哈佛自己的數據顯示,這種種族歧視政策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
哈佛使用的訣竅是雙層系統。第一層是根據擇優標準對申請者進行排名,如學校成績、SAT和ACT考試等。
第二層是根據主觀因素進行排名,稱為「整體考量」。這些因素包括「討人喜歡、正直、健康分數、勇氣和善良等」。據伊泉博士介紹,在這些因素中,亞洲學生的得分最低。
「這太荒謬了。」他指出,「這顯示亞裔美國人不討人喜歡、不友善且為人懦弱。」
我寫過很多關於教育的文章,然而說實話,很難想像教育系統中還有什麼比這更偏頗、更令人反胃的了。
伊泉博士說,在過去二十年裡,亞裔美國人在哈佛新生中所占比例僅為20%,如果不是學校公然歧視亞裔美國人,這個比例至少要翻一番。
平等保護
伊泉博士強調,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依據的是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該條款規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法律;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州管轄範圍內,也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
同為律師的伊泉博士總結了羅伯茨大法官的觀點:「他認為平等保護條款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種族永遠不能被當作負面的因素;二是種族不得作為一種刻板印象。他還指出,大學錄取制度是一場零和遊戲。因此,如果某一個種族的申請者受益,會發生什麼呢?另一個種族的申請者就會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僧多粥少,整體錄取名額是有限的。」
然後,伊泉博士介紹了羅伯茨大法官的判決,該判決本身引用了2003年的「格魯特訴布林格」案(Grutter v. Bollinger)判決。
羅伯茨大法官在談到哈佛大學的行為時寫道:「他們規定了刻板觀念——而這正是格拉特所反對的。當一所大學『以種族為基礎錄取學生時,它所做的是一種冒犯性和貶低性的假設,即某個特定種族的(學生),只是由於他們的相同種族,因此思想是相似的。』這種成見違背了平等保護條款的『核心宗旨』。」
伊泉博士總結道:「法院明確宣布,消除種族歧視意味著消除一切種族歧視。」
共產主義教育深層政府
另一方面,伊泉博士警告稱:「總是有辦法避開這些裁決的。尤其是當你身處共產主義教育深層政府當道的時候。」
他說,不幸的是,羅伯茨大法官在他的意見中加入了一個注意事項,即學校可以考慮申請者文案中談論的種族背景。因此,招生人員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規避考試分數偏低的問題。
伊泉博士用「共產主義教育深層政府」來形容如今的大學系統是再恰當不過了。他在新著《家長大反叛》裡專設一章介紹來自弗吉尼亞洲勞登縣(Loudoun County)的華裔家長席‧范‧弗里特(Xi Van Fleet,人稱「西姐」),她形容自己是「出身中國,選擇成為美國人,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倖存者,自由的捍衛者」。
這一章的標題是「從共產主義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到美國的批判性種族理論(CRT)運動」。
書中寫道:「半個世紀前發生在中國的事情,與一個被正統的群體思想、種族認同政治和二元對立的社會關係所吞噬的開放社會可能發生的事情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相似之處。
「首先,它們都是根據原始的、往往是人為製造的群體特徵任意劃分人群。……你要麼是反種族主義者,要麼是種族主義者,就像在紅色中國,你要麼是革命者,要麼是反革命。
「美國人必須對CRT運動感到震驚,因為它越來越多地要求美國學生以社會正義、多元化、平等、包容、反種族主義以及其它與教育無關的崇高目標為名,成為戰士和變革的推動者。他們幾乎就像當年的紅衛兵。……
「第二個關鍵的相似之處是壓制言論自由。……
「第三個突出的相似點是『揭露他人』,因為共產主義者和獨裁者『依靠群眾鬥群眾』。」
西姐在她最近剛剛出版的《毛思想籠罩下的美國:一個倖存者的警告》(Mao’s America: A Survivor’s Warning,2023)一書中更全面地講述了她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睹為快。
美國競爭力遭到摧毀
在鄧小平時代部分恢復擇優錄取制度之前,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壓制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是平權法案和CRT運動破壞了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而中共仍在用極權主義的鉄拳統治著中國,但與文革時代的方式不同。[ 也有跡象表明,中共現任獨裁者習近平的政治鎮壓正在影響經濟。例如,《華爾街日報》11月14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為什麼習近平不能再吹噓中國經濟」(Why Xi Can No Longer Brag About the Chinese Economy)。]
幾個月前,我曾在《大紀元時報》發表文章「加州愚昧的學校教育摧毀美國對抗中共和俄羅斯的防務」(California’s Dumbed-Down Schooling Torpedoing US Defense vs. China, Russia,9/19/2023),談到美國經濟受到的這種損害。當時我曾就這個問題諮詢了伊泉博士的看法。
他回答說:「完全正確。我一直在強調的一件事是,企業總是試圖更容易地從海外獲得這些STEM員工,以填補這些工作崗位,而不是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迫使公立學校更好地教育我們州或我們國家的孩子。這就是我們納稅的原因。在加州,我們為每個孩子花費了23,000美元。我們投資數額之多令人震驚。」
結論:必須結束針對卓越的攻擊
自從伊泉博士和我開始撰寫有關教育改革的文章在各種場合不斷呼籲以來,我們取得了一些勝利。209號提案和最近的哈佛案例就是其中的重大勝利。30年前的特許學校改革也是如此,此舉令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更好的學校。如今,11%的加州K-12公立學校是特許學校。然而,最近各種「文革」式運動阻礙了這個數字的增長。
究其根源,主要問題仍然是恰如其名的「共產主義教育深層政府」(Communist Education Deep State)現象,首當其衝的就是強大的工會組織——加州教師協會(California Teachers Association)和加州教師聯合會(California Federation of Teachers)。美國最高法院2018年做出的「傑納斯訴美國州縣和市政工人聯合會」案(Janus v. AFSCME)判決讓這些工會組織元氣大傷,該判決禁止強制繳納工會費。
其它州正在推行擇校政策,包括今年早些時候的亞利桑那州和佛羅里達州。這意味著家長可以領取學券,拿著去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來資助他們孩子的教育。路易斯安那州當選州長傑夫‧蘭德里(Jeff Landry)承諾,「河灣之州」(the Bayou State,路州暱稱)將很快實現這個目標。
加州一向喜歡吹噓說全國性的流行趨勢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然而就教育領域而言,30年來情況並非如此。是時候迎頭趕上了。我們不能再讓「共產主義教育深層政府」侵蝕我們的下一代了。
作者簡介:
約翰‧塞勒(John Seiler)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資深的政見作家。他為位於加州南部的《橙縣紀事報》(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撰寫社論文章近30年。他是一名美國陸軍退役軍人,曾任加州參議員約翰‧穆拉赫(John Moorlach)的新聞祕書。他的博客網址:JohnSeiler.Substack.com;電子郵件地址:writejohnseiler@gmail.com。
原文:How Scholars, Parents Are Fighting the ‘Communist Education Deep Stat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