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訊】今日焦點:與中共合作,允許反美行為,哈佛被重罰;破產申請背後的產業鏈,職業背債人黑幕被揭開;大陸失業成常態,民心崩潰度日難。
與中共合作 允許反美行為 哈佛被重罰
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下令終止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認證。這意味著,哈佛大學自此無法再招收外國學生,而目前在該校學習的數千名留學生,必須在「轉學」與「離開美國」之間做出選擇。
國土安全部在聲明中指出,哈佛大學領導層「允許反美、支持恐怖主義」的煽動者,騷擾和毆打包括許多猶太學生在內的個人。除此之外,還以各種方式妨礙哈佛曾經令人尊敬的學習環境,將其營造成一個不安全的校園。而這些煽動者中,有許多人是外國學生。
除此之外,哈佛大學領導層還協助並參與了「與中共」的協調活動,包括接待和培訓參與維吾爾族種族滅絕的中共準軍事組織成員。SEVP認證的終止,意味著哈佛大學將無法再招收外國學生,現有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分。
據悉,這一決定是由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Kristi Noem)親自簽署的。她稱,本屆政府正在追究哈佛大學在校園內助長暴力、反猶太主義,以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責任。大學招收外國學生,從更高學費中獲益,接受數十億美元的捐贈基金,這只是一種特權,而非權利。哈佛大學本有很多機會可以做正確的選擇,但該校統統予以拒絕。由於未能遵守法律,哈佛失去了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的認證。這件事將成為一個對「全國所有大學和學術機構」的警告。
諾姆表示,早在今年4月,她就致信哈佛大學,要求學校在4月30日前提交外國學生參與暴力或非法活動的記錄,否則將失去SEVP認證資格。但哈佛大學提供的資料嚴重不足。國土安全部要求哈佛大學重新提交資料,但被哈佛大學故意「忽略」。
這樣做的後果是,國土安全部將哈佛大學的SEVP認證撤銷了。
截至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哈佛重新提交國土安全局需要的全部文件,學校的SEVP認證能否被恢復。
哈佛大學的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市,學校目前約有6,800名國際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他們大多數是研究生,來自100多個國家。
根據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的規定,在大學的SEVP被撤銷時,在該學校就讀的國際學生必須在轉學、更改移民身分,離境之間做出選擇。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指出了哈佛大學參與的令人不安的多項合作與活動,包括:
.哈佛大學任由犯罪率飆升,不但沒有保護學生,反而在教育上採取種族歧視的做法。從2022年到2023年,哈佛大學的犯罪率上升55%,惡性襲擊案增加295%,搶劫案增加560%。
.哈佛大學採取種族歧視的招聘政策,這可能違反了民權法。
.自2020年1月以來,哈佛大學從外國政府獲得1.51億美元的資金,占同期從外國捐助者獲得的11億美元總額的13%以上。
.哈佛大學反覆培訓中共準軍事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員,該組織是美國制裁的準軍事組織,在中共對維吾爾族穆斯林種族滅絕行為中發揮核心作用;2020年,該組織被列入美國財政部「特別指定國民」名單,但雙方合作一直持續到2024年。
.哈佛大學與中共國防工業基地相關的個人合作,包括開展具有軍事應用的機器人研究。
.哈佛大學利用美國國防部資助的資金,與中共軍方相關大學,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保持研究夥伴關係;
.哈佛大學與伊朗政府資助的研究人員合作,包括由伊朗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
.在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中共活摘器官的情況下,哈佛還涉及中共器官移植研究。
破產申請背後的產業鏈 職業背債人黑幕被揭開
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中小企業倒閉潮加劇,債務危機日益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突然冒出一個新的「行業」,那就是「職業背債人」和「職業閉店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來看詳細報導:
近段時間,深圳市法院披露兩起個人破產清算申請,引發公眾關注。
一起是,一對退休夫妻,兩人的月收入約為1.2萬人民幣,但兩人申報的債務,卻高達1.2億。
另一起,是一名37歲的周姓女子,月工資僅為4,784元,但她的債務卻高達2,544萬。
在這兩起案件中,申請破產人的收入與負債相差過巨,明顯不符合常理。因此,這兩起案例發布後,引發公眾質疑。
在媒體的多方調查之下,一個名為「職業背債人」的群體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在部分案件中,明面上的債務人,並沒有真正地欠債,但他們被包裝成公司的法人,以接手相關債務。之後,這些被包裝的債務人去法院申請破產。只要申請成功,這些債務就被名正言順地免除了。
而「職業背債人」可以獲得債務總額的5%至30%作為「報酬」。
但問題是,這樣做存在很大的風險。比如,法院在調查期間,發現申請人欺詐,那麼法院就會駁回破產申請,相關人員則很有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大陸執業律師黃明稱,中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高稅負與融資難題,導致部分企業主為規避法律責任,變更公司法人,將風險轉嫁給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老人或外地打工者。之後,企業主仍是實際控制人,但法律責任已被轉移。此種操作雖規避短期風險,卻極易演變為非法逃債與金融欺詐。這種模式之所以長期存在,根本原因在於法律執行不力、企業合規成本過高,以及制度性監管失效。」
除了「職業背債人」外,還有一種類似的「職業」,那就是「職業閉店人」。
「職業閉店人」主要是在那些有「預付費」的行業中出現,比如教育培訓、健身、美容等。這些行業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經營者就會聘請「閉店人」處理關店善後事務。其職責包括法人變更、轉課安排、學員安撫及處理勞資糾紛等。
據調查,「閉店人」收費高昂,按債務比例收取10%至30%的服務費用,其操作流程隱祕且複雜。在許多案例中,消費者沒有獲得退款,而是被迫接受美甲、按摩等一些無關服務作為替代賠償,對消費者造成二次傷害。
除此之外,「職業閉店人」還為部分企業主提供非法「脫身」等便利,降低他們「跑路」的成本,破壞正常的商業秩序,引發道德風險。
前北京執業律師、現任加拿大民陣主席賴建平,將大陸出現的「職業背債人」與「職業閉店人」的現象,定義為「中國社會在制度扭曲背景下滋生的病態經濟現象」。
賴建平稱,這些現象主要由中國經濟和政治兩方面因素共同導致。中國經濟活力的降低,導致許多底層民眾生活難以為繼,正規渠道難以謀生,從而轉向「歪門邪道」,通過各種「坑蒙拐騙」的花樣翻新來獲取利益。
但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信用崩潰,整個社會就會沉浸在一種相互的爾虞我詐、相互欺騙之中」。
賴建平呼籲大陸底層民眾保持基本法律常識和道德底線。他說,「寧願承受經濟困難,也不應為短期利益犧牲個人信用和社會責任。」
大陸失業成常態 民心崩潰度日難
中國經濟不斷下滑,失業已經成為常態,在生存的壓力下,民心逐漸崩潰。比如,在一段視頻中,因為賺不到錢,太原一名女子親手砸了自己開了七年的家居店。
在北京工作的鄧先生稱,他曾自恃是IT界的精英,自信心十足。但自去年以來,他就越來越焦慮。以前找工作很容易,而如今卻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他看到,到處都在降薪、裁員,公司有項目做的,才會招人。外企撤資,中資也在想方設法套現跑路。他感嘆,現在想要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就如同痴人說夢。
上海的「多多」也是一位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她失業後,就開始了泡圖書館,四處投遞簡歷的日子。有時她會用之前辦理的年卡,去迪士尼放鬆心情。她說,公司資金鏈斷裂,團隊解散。雖然她很努力地在找工作,但工作真得很難找。她有娃有房貸,壓力大到讓她喘不過氣來。不僅是她,同事們也是一樣的境遇。
有網友留言,30歲以前,我害怕死;30歲以後,我害怕活著。不是我太悲觀,而是現實讓人喘不過氣來。以前生病了,不敢請假,怕被扣工資;不敢去醫院;兜裡沒有錢。如今我失業了,怕房租、怕貸款、怕家人問「怎麼又換工作了」。最為糟糕的是,我好像沒什麼可以期待的。
一位在街頭送外賣的計算機碩士畢業生,在社交平台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這一代不是不努力,像我這樣的學歷,都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其他人呢?」
近段時間,在網上熱傳的一個段子,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播:「合肥當下的現狀,我說出來,大家可能都不敢相信:90%的人晚上都睡不著,今年不管是做什麼行業,都變得很難。幹實體店的,一天都等不來一個客人;跑滴滴的兄弟說,繞三環兩圈都沒接到單,賺的還不夠付油費;搞外賣的,平台抽成一漲,利潤比牙籤還細;還有跑美團的,送快遞的都睡不著;我最近也快睡不著了,消費的人都跑哪裡去了啊?」
有網友留言,不是合肥,是全國。
做過計程車司機的賀先生稱,因為人流量少,拉不著乘客,今年的收入銳減,有時還賠錢,所以從4月份開始不跑車了,在家躺平。沒有收入,如何生存啊?於是他跑去街道辦、居委會諮詢,問能不能辦失業和低保?工作人員說,即使你不跑車,但是你有資格證了,你就被定義為出租車司機,不算失業,也不給辦低保。
賀先生直言,我們這裡辦低保很難的,你得認識人,關係得硬,還得付出點兒東西,人家才給你辦。沒人的話,符合條件也辦不了,甭聽他說什麼,都是套路!
在家躺平的張先生說,幸好自己沒結婚,沒買房,失業後,還能在家躺平。他說,比失業更可怕的是債務,很多人因為失去工作,無法負擔高額房貸,最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奮鬥了那麼多年,卻流落街頭。
還有人因為欠債,被法院認定為失信人,連坐車都限制,即使他們還對未來抱有希望,在這樣的限制下,又如何去賺錢還債?這不是逼人去死嘛?
——《紀元焦點》製作組